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電影節影話/筆記 --- 謎情追兇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電影一開始是一段一對男女在火車站相別的回憶。這段很有印象派色彩的記憶或許是提示了它是經過捏造的,至少它是如何的不真實又不現實。之後下來的畫面就看見男主角 Benjamin 從稿紙上醒來 --- 他正回憶一生以寫成一部小說。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一段現在﹝現實﹞,一段記憶﹝小說﹞,兩線並行發展。當法政專員的 Benjamin 親睹一具屍體後--- 年輕的新婚少婦遭強姦並殺害 --- 一生就此改變。那具屍體充滿詭異的美麗。才剛死去、年輕、還未腐化,併湊著她那還很娟好的臉、還没變異的美麗的身體,雖然臉上滿是血班--- 似是一片秋天的落葉,頺靡而令人哀傷。Benjamin 環視兇案現場,這間房子內放滿死者以前的青春燦爛的照片,盡目皆是傷逝的記憶。任誰都會難以接受這過早的死亡,包括死者的丈夫Ricardo。後來 Benjamin 看出案件中的一點眉目,鎖定了誰是疑兇。Ricardo 就每天都死心不息的,坐在火車站的大堂,默默守候殺妻兇手。

****** 劇情透露 ***********************************************************************
****************************************************************************************
案件幾經波折,也曾遭不了了之的封案,還是因為 Benjamin 的堅持,兇手才得以落網。Benjamin 曾在 Ricardo 的面前保証,兇手必定得到終身囚禁的刑罰。可惜,兇手居然可以仗著當時的貝隆主義黨的勢力而給釋放並受聘為特務。法律没有公義,連累Benjamin 的好友遭殺害,Benjamin 更要避走他鄉,令到一段正在萌芽的愛情夭亡。事隔廿載,重回舊地。舊日的戀人 Irene,早已嫁作他人之婦。就是因為一件不能了結的兇殺案,Benjamin有感已一輩子了卻說不出因何而生,續而寫一部自傳式小說去尋找答案。但這部小說提供不到任何的答案。Benjamin 續去尋訪已隱居多時的 Ricardo。Benjamin想從 Ricardo 的經歷得知人是怎樣活下來,又是為什麼會活著。卻發現 Ricardo 至 Benjamin 避走之後,一直私自囚牢著兇手。
****************************************************************************************

Benjamin與 Ricardo 都給鎖在記憶的囚牢裡。

Benjamin不能把兇手關進法網,還因此失去了一生裡很重要的人,所以他不斷鑽入記憶中,想要憑記憶找到生存下來的意義。但是記憶永遠是屬於個人的,而人又不可能是全知全見,所留下來的記憶自然就會留有很多的缺陷。是這樣的話,Benjamin又焉可憑記憶而找出生存的依據?他想 Ricardo 經歷過喪妻悲劇後繼續生存至今,必定是體會到他所觸不及的。那知 Ricardo 的背後又另藏有不可局告人的悲劇。Ricardo的心結從來没有放開過,心靈一生受困於記憶的囚牢裡。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主要利用劇情的鋪排而透出劇力。没有眩目的動作設計,就連配樂都是淡淡然的。所以一切的功夫就落於編劇的身上。唯獨有一段落所用的技法很令我深刻,那是一場在大球場追兇的戲。先由鳥瞰俯視整個大球場,然後鏡頭繼續推移至主角身上﹝他是身在人群中呢!﹞,再碰到兇手,追兇。整個過程,一個長鏡“直落”,很有心思。說回編劇,現在、過去,徊旋式的互相穿插的安排,據導演所說這是因為創作時碰巧在聽貝多芬的奏鳴曲而起的。這樣的並行發展令到劇情的推進有新鮮感,免於沉悶,同時讓觀眾與男主角“一起”追憶這段傷感的故事。劇情大部份時間﹝應該說是整部電影﹞,主角的情緒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時候。但一旦去到劇終時,至柳暗花明之處,縱使調子還不是很激進,卻傷感卻在不知所然的由心底湧出來。

每年每月每天,每時每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記憶都潛藏在內。每遇上任何一件事,每遇上任何一個人,我們都只會躲在記憶的背後而去看、計算、應付這一切。然而我們可以單靠記憶去找尋一生的意義嗎?電影在劇終時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現實才是意義!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電影節影話 --- Tetro 踏盡天涯路

第一個感覺:黑白的畫面,精緻的光影控制,令人讚嘆不已。一如大理石雕塑。另外劇情中,兄弟的久別重逢,重新建立感情,然而背後又別有世代恩仇,很有哥普拉之前的《教父》的氣派。若果電影是時間的雕塑,敢說《Tetro》除了時間之外還有的是空間﹝那黑白光影﹞的雕塑。單以欣賞的方法而論,《Tetro》已是一部具有二維向度的電影。

第二個感覺:Vincent Gallo 的表現實在無得彈!他那滿面滄桑塵泊的形象入形入格,當真是不作他人選。另一主角 Alden Ehrenreich 一面無知天真卻滲著淡淡的邪氣,正是占士甸加里安納度迪卡比奧的混合。

第三個感覺:不知因何原故,《Tetro》跟不久前上映的《Broken Embrace》很相似。

首先,戲中的主角同有透過創作修補滄桑人生的行動。例如《Broken Embrace》中的失明導演重新剪輯他那給破壞了的舊作、《Tetro》中的 Tetro 這個有精神問題的作家則寫下載有他的悲傷的前事的小說,及後又得弟弟 Bennie 擅自為他寫下小說的結局。

再來就是,兩部電影都同有相似的三角恩仇。《Broken Embrace》中身為監製的富商給導演搶去了他的情婦後,棒打鴛鴦,以破壞導演跟愛人唯一合作的作品作報復。《Tetro》裡,Tetro 卻給當指揮家的父親搶走了愛人。不要以為這只是 Tetro 的父親的錯,他的愛人本身都大有問題,因為她本是個貪慕名望的人。簡單的說兩者的結構是,一個擁有權力的人控制了主角的人生,主角唯一可重新振作的方法就是以一種創作,希望可從中得到一種解脫。

還有,兩部電影都有一個屬於第三代的角色。這第三代的角色代表了上一代人的救贖,是上代人得以從入正軌的途徑。《Broken Embrace》中的導演不知到自己身邊的青年好友就是自己的兒子,跟他一起創作新的故事新的電影劇本。電影終結時,導演更靠他以去完成舊作的重新剪輯。《Tetro》裡,弟弟 Bennie ﹝相反他不知道哥哥的真正身份﹞不忍看著哥哥的未完成的小說就此塵放在行李箱裡,所以斗膽為這小說寫下結局然後拿劇本去作劇作比賽。

最後一點,兩部電影同樣含有大量向舊日電影致敬的元素。這點,筆者無力作結了。因為在下的觀影經驗不多呢。

電影節影話/筆記 --- 潮拜莫斯科 Hipster

懷舊電影從不落時。三十年前的《油脂》於我這個三十歲臨界八十的後生眼中就仍然十分新鮮。同樣道理,《Hipster》的主調已佔了盡得人心的優勢。加上它的時代背境是四、五十年代的蘇聯,更令人趨之若慕。


那個共產主義風行全球的大時代,一切的思想、政治給主宰了他們的方向。就連衣著打扮都會給直接聯繫上意識形態的政治政確性。一正一反,一反又一正,在青年友儕之間蘊釀了一種 Hipster 文化。Hipster 於那些青年眼中充滿濃重的美國調子。那調子正正是代表了自由的象徵。但政治大勢籠罩一切的情況下,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敵視這種色彩斑爛的文化。作用與反作用力的互相推磨,更令青年擁戴 Hipster。也樂於給標籤為異類。


Hipster》的男主角初時一心想要追求跟他有一面之緣的女主角,努力掙錢改變自己而成為 Hipster。他本來是共青團的一員,不愔Hipster 的種種,更加不懂女生心思的攻防術。所以就算贏得 Hipster 的一眾的受落後,女主角依然固我,就是喜歡與人唱反調。幸然,男主角得到一位師父打救,不只教他何為 Hipster,也授他以御女之術。當然,男主角勇往直前,靠他刻苦練就的一手色士風就攻破了這野性的心。可惜時勢變遷,聚散有時,Hipster 一眾亦難久聚。當歷遍滄桑後,與舊日相知把酒言舊,男主角驚覺一切都變了。就連他的師父亦變得中產起來,他的女友也喝罵他的色士風是如何的嘈吵。男主角最後成了死忠死守 Hipster 的唯一人。說到底,電影裡的Hipster 是在宣揚自由,追尋自我,活出自我的大世概念。


Hipster》中青年男女追逐華衣麗飾,熱舞狂歌。但是在他們所身處的時代,他們只屬敢於表現自我的一小摄。那一張張的X 光膠唱片除了提示了資源的匱乏外,更重要是那種保守封閉的氣氛。總總於今人都是難以想像的。在電影中就見得到,不論走在街上、或是公車上,那些一般大眾都是一身灰縞,盡目皆是滄白無光的臉,難辨雄雌。對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莫論是否對兩性探索的一種鉗制,而是一種殘酷的對人性的壓制。全民一體化的衣著風格,就似是性慾與尋常物慾的封印,令不論男女都羞於言表愛意。戲中就此一角色,一共青團的領袖早就對男主角傾心戀慕,偷偷換上花裝才可釋放自己,表達愛念。


先不要批判 Hipster 一眾是否縱情聲色,而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封閉社會,Hipster 只是在扞衞自己的戀愛自由吧。這也自然成了追尋人性自由的象徵。


電影設定時空於這個封閉的世界,一突出了自由的主題,二緬懷舊日,三對政治來一個跨空越世的嘲笑。或許對俄羅斯的今天也有點影射。


特別要一提,電影中其中一幕發生在校園禮堂內的思想大批判,很有當年 Pink Floyd The Wall 的氣勢和氣氛。﹝當然啦,Pink Floyd 的威力是無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