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聽 Eliane Radigue 後感

Eliane Radigue,電子音樂中microsound 的師祖級傳奇人物,亦是密宗信徒,以這兩點,已足夠成為小眾藝術電影的熱門題材。Richard Chartier,Lowercase 的代表,Line 廠牌的主腦,在這個前衛藝術門派林立的時代,我想無人會懷疑他大師傅的身份。他們雖同被歸入microsound 的陣列,但每當你在靜夜中,細味、沉入他們的聲音,我相信,你絕對可以發現得到所謂“本質上”的分別。(我認為,“本質上”這個詞語只是用來提示我們要從深層次、受眾的精神感受裡去閱讀他們的音樂。形式、本質、內容,是導人誤會的語詞。藝術創作者一直只在實行軟性、誘惑的“綑綁式銷售”,他們從來沒有“要透過甚麼的形式去表達怎樣的內容”。)

我偶時刻,便會懷疑自己對microsound 的興趣自於何處。只要我身體稍有移動,或者窗外有貨車駛過,那些微小律動、纖細綫韻就只會被混忘塵世中。而且,我要如何可以細辨得到,各家的性格、套路?我坦白,我還是在摸索。

話雖如此,我只一聽 Eliane Radigue、Richard Chartier 的創作,問題的答案卻又顯而易見。他們倆都都是獨立人物,不論孰先孰後,誰又受了誰的影響,更沒有高低之別,總之,他倆的創作就是自家的。

Richard Chartier 近年的作品,常有進路、穿越的感覺,常常引領我穿過一個個不能名言的過程。可以這樣說,他的看家本領,就是以晶瑩閃礫去構建細緻通瑩的音域場,帶你進入其中,你會發現音域場周壁滿是透著雪白光線的萬花筒,而且萬花筒隨你每一步而轉動,這過程既是先決,也是互動。若如此論,Richard Chartier 實在是個對材料與建築形態都十分講究的建築設計師。

而Eliane Radigue,與Richard Chartier 相對則是另一番景象。我們很多時會使用到詞語“經典”,形容無時限的偉大作品,但我不喜歡把它用在Eliane Radigue 的三部曲上(對我來說,“經典”是有一定的語境)。更貼切的比喻,Eliane Radigue 三 部曲有如金庸武俠小說裡的隱世奇經。袓師婆婆的奇經從播放的第一分鐘已經引起了奇妙的心理互融,簡單素材構合出一道道鑽進心脈的探問,暖透的微波引泛心湖 與之共漾。祖師婆婆奇經給出的感受煞是難名,因為她是如何地直接,簡單而直接,慈悲心懷細揉每副心額,不論你在塵路上遇過甚麼。

所以,他們的分別是何等明顯。Richard Chartier 的是一座前衛建築,Eliane Radigue 的是一句句心語。

除了是個人的特質分別,想要立體的視角,也可把兩位作為兩代人物去觀察。以 我有限的經驗,新一代見長在聲材元素發掘及製造,而新元素容易引發固有意識的醒覺,因此,我認為以固定語言去心訴的比重變得較小。舊一代別具濃重的心靈氣 質,撫慰之感常在他們的作品裡透現。可能是因為聲材元素的發展較慢,以前所發展下來的容易沉澱成鞏固的語言,所以用之以為心訴作品也較多。

2006年12月7日星期四

貧賤景觀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自唐朝,元稹已道出過貧賤夫妻有百樣哀愁,至今廿一世紀香港,看來此名句還未有過時之象。

在下廿載有多,三十未夠,雖不生於富裕之家,事實是物資的豐足已勝我上一代何只一倍兩倍。所以,問我可懂貧賤夫妻如何哀百事,筆者當然資格不夠。然而,窮困人家的凄酸苦慘,于家母口中聽過一二,算是有個不確切的印象。

夫妻有情自是婚姻的基本,而婚姻在社會裡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婚姻實體),最少夫妻二人能自供溫飽,若擁有私房當然更好,這一切可說成男女雙方要在一起所要付出的代價。有了一個實體,繼後就是雙方努力運作這個實體下去,渴求可直至永遠。由此,夫妻間之意向、集中點由對彼此的關懷愛護,漸漸轉向了日常的鎖事之中。要如何平衡?各家自有其法。

不過要命是,並不所有婚姻有足夠能力自負起婚姻的日常運作。是怎樣,是為何沒能力就不說了,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引我興趣的是,從我家母口中聽來的故事中,任一家庭如何貧賤百事哀,只要大家對彼此忠誠,是甚少有各自分飛的情況。對比現代“結完就分”常及於眼,我們上一代像是“相對地穩定”。

在此,我沒有定論,不過對貧賤一詞有些少疑惑。

偶然看到重播的粵語長片,所謂的貧賤像是有一個確切的景觀 ﹣破落方檯、漏雨天花板、閉而不固的大門、坐不穩的粗糙椅子、最重要是“同樣級數”鄰舍的互相關心,整個貧賤的景觀是開敞、不封閉,恍惚世界是有一個團結的“貧賤階級”。受眾身受其中的環境有著同頻同調的畫面,加上黑白二色昇華了螢屏內之內容,令觀者一一對貧賤無不有一份安份之感。

而現代,貧賤在螢屏世界很罕有,我發覺螢屏不再供應貧賤景觀給他們觀眾。要是有,也只是比粵語長片裡更加極端、和我們周遭環境失諧的景觀,因而產生讓我們需要感恩的心情。如此,關於我們正在親歷的貧賤,不再是開敞,而是封閉在每一戶中。

螢屏這扇窗不斷提供世界消費圖景,我們不再見到貧賤階級的人情溫暖,螢屏日夜滿是我們窮目不盡、七彩繽紛的“世界指南”。只會提供世界指南,因為螢屏已預設假定,正在觀看它們的是達至一定“能力水平”的自由人士,而聰明的螢屏不會說你知,作為自由人士應有多少能力,因為同樣聰明的你應該知道,自由即是無拘無束、無所不可。所以,自由的你應該實現螢屏裡的一切。奈何,現實的你其實沒有一點自由,你的自由度體現在開支圖表上,每月向上飆升然後又急向右邊垂落的曲線。

貧賤跟本繼續待在與你一起,而且以一種比以往更加深化的精神形式,實化成心理症候,因為當你站在家的中央環顧,你赫然發現粵語長片裡那些代表貧賤的道具,通通給換為現代又整潔的家具,表面景觀和螢屏裡的世界相似。貧賤現在只存在心中幽閉的一角。

現實與螢屏裡的世界產生無比巨大的矛盾,矛盾也為每個貧賤家庭帶來夫妻間悲劇式的對立。然而這一代不同於上一代,螢屏一面告知這一代要如何地行使自由,另一面現代化深化貧賤於我們心靈意識之中,最後悲劇的必然就是分離與寂滅。

(Pulp 有首國際無產階級主題曲 ﹣Common people。觀看這 MV,應該可以為貧賤的人民得到解脫……..片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1UKAeGXM8

獻給我所認識而有不那麼幸運的朋友,雖然他們應該不明白我寫什麼!

2006年11月17日星期五

黑天

大早,天還黑黑。
多麼不正常。
灣仔有一條架空橋,由地鐵站連到政府大樓,它一早醒來了,橋裡反而一片黑漆。走在裡頭,心理的時間觀念產生混亂。兩個小時前,我花了多麼大力氣,才能把雙腳放到地板上。為何來到這裡,天卻越來越黑,上班的路途充滿了入夜返家的氣氛,心中不想上班的想法,給這個黑天實現起來。我應該開心嗎?

行到橋的中間,在旁的快餐店廣告板放著刺刺的紅光,橋頂、欄干、地板都給佈置了紅綢,尤如去了某戶人家的喜宴。不過襯著其他地方黑漆一片,詭異不其然浮在四處,喜宴場成了鬼婚地。再望向縱深處,由於沒有燈光,沿橋只有那月色晨光灑落,更令我想到庭院深深,敗垣頹落。映襯周圍向著同一個方向行走的陰魂,整條橋的破落之象頓然生起矛盾的生氣。我繼續走過這紅烈地,景觀忽然開闊,走進異常寬敞、冷冷的藍園。橋底下流水雷轟隆隆,嗅著流水那烏黑的氣味,份外醒神。院內有幾棵本來就油綠青葱的大樹,也因為今天夜月反日而變得暗啞慘綠,伴在它背後如摩天大廈的石山,顯得它無神無采。整個藍園雖然是多麼的熱鬧,卻因為上面那個黑天而荒落慘淡。

唉!黑天的巨石把我頭壓得實實痛痛的,我不上班了。

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音樂大世界戶外表演

就如武林高手在切磋的音樂會,這種感覺久久未可重嘗,得以在昨日再歷。雖然空氣質素不甚佳,紫外線強光不舒服我的眼睛,音樂會的結束不算得很精彩,不過我可以保證這等不爽,無礙一眾綠洲裡的男女老幼享受午晌。太多驚喜。

給爛 gag 司儀奉為試音碟天后的楊小琳,給插上這個名堂真不知是幸是不幸,幸好她演出不賴。她的“表演項目”是一副熱情的歌喉,是她為人所共知卻也是與一眾好手相比下顯得無甚特別的地方,幸與擅演洞簫的譚寶碩先生同台,加了點意境,算是有點看頭。

Peter Scheer group 非一般爵士樂,已不需作懷疑他們的功力修為,最令我瞠目,是玩弄樂器所奏出奇妙的聲音,加入了或多或少的前衛味道,只聽 CD 作品的話,必誤會是電子樂器所弄出來的爵士樂。

蒙古喉音南下發功,于我少不免有望到高人出山之感。納蘭巴德拉克低音喉唱如蒙古戰士俯服馬背在夜幕急馳,很有肅勁之威。干巴塔的高音喉唱,氣渾力深,淺發的歌聲尤如遠山而來,她的高音直如一往天佇立的清朗音柱,直教聽眾遠飄雲外。

韓國奇技擊鼓,發如雷霆怒罷如江海凝光,最重要是對他者音樂文化之高包容,著實令人配服。

惟不善處是尾後的即興合奏令人有各自掃門前之感,這也無可多怪,中西蒙韓如此合於即興,就是看各地文化衝撞下之火花,惜今次表演欠了溝通,要勞煩司儀作結。

 還有,那個爛 gag 司儀最令我看不爽,既不專業,又胡亂打諢。姑念他在節目最後立下小功,吾亦願花多幾個字給他名留幾天。啊!弊!他叫甚麼?

2006年9月19日星期二

Asmus Tietchens/ E-mengen



ASMUS TIETCHENS 
E-MENGEN 

http://www.tietchens.de/intw.htm

大師自信非常,他目標做出可以代替毒品的音樂,但在訪問中,說出一句「I think at the moment, Germans don't want to hear difficult music.」,我以旁人之身,份覺世代對大師之諷刺。

其實小弟早就聽過這專輯不下十次,唯大師的音樂確實不是易“入”之類,到現在我還沒能窺出此作全豹。

聽過十次以上,還是無路可捉!不!實情跟本無路。筆者愚見,AT 在 Line 廠牌裡是最具空靈氣質的一位。很難理解,悅躍音光底襯一層吟迴低頻,何以可以令一雙聽得茫然不知就裡的耳朵,還是一次又一次繼續沉夢於他所結構的聲材世界。

這就妙之所在!問自己,「我得什麼呢?」得到什麼意思?得到什麼喜樂過程?得到什麼的洗練?不!什麼都不是!沒得到什麼!我就只得到那「悅躍音光底襯一層吟迴低頻」,之外什麼都沒有。筆者不久前才經歷過 Nurse with wound 的洗髓功,現在就已經可以一看大師入化之境,幸福之至。

2006年8月30日星期三

<<終結的力量>>

自問沒能耐去把布希亞的著作全盤消化,不過又對他的物體系理論躍躍欲見,這時一本優質的導讀最是合筆者脾胃。 

此書除了介紹布希亞的前期思想理論,亦會提供一個譜系,讓讀者了解布希亞思想的來源。更重要是,作者替讀者過濾了布希亞的艱辛的文字。需知道,布希亞思想的精彩處是符號消費社會的闡釋,但他的文筆卻像符號一樣在讀者面前顯示,實在是對有興趣之仕的一個難關。或者,布希亞可以成為一個與別不同的文學家也說不定!


有點提醒,讀時要留意書中各人物的譯名。由於作者會提引其他著作,然而大陸文界對人物名字有不一致的翻譯, 會出現同一個人在此書內擁有不同名字的現象。作例:港譯是布希亞,大陸則分別有鮑德里亞、波德里亞、博德里亞等等。


 書名:     終結的力量 — 鮑德里亞前期思想研究

作者:     戴亞寶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文字:     簡體中文

Alva Noto + Sakamoto

簡約電流,細綷琴韻。到了廿十一世紀,音樂史上最尖端的發展形態,兩位大師將會親自到港示範。香港自譽國際大都會,終於有一場好戲給樂迷看。

各方誌友敬請留意 “新視野藝術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S4jE0SMXxs

2006年8月29日星期二

看!我們如何敗了自己的自由!

只是起了個幻想,只是一個陰謀論。

知名人仕的偷拍照刊於各式娛樂雜誌,已不是初次發生。給偷拍了的屢次投訴,但無果,那些雜誌依樣。就到政府部門投訴也不會有得著,因為政府會和你說:「基於言論自由、公眾知情權,政府是不能向有關方面作出檢控的。」

於是“民憤”依著每一期八掛雜誌的刊載越積越深。不幸,那些雜誌越來越失控,越來越脫軌。

終於到了今天,壓力鍋終要爆破,全民起身聲討八掛雜誌的惡行。反抗的人繼而向政府要求實行措施,堵絕這些不雅雜誌的出現。

問題來了。要是政府真的這樣聽取“民意”,這時我們便要好好的思索一下,“私隱權”要如何界定、怎樣平衡那個“言論自由”“公眾知情權”。不過看那永遠要勞煩人大的基本法,筆者想信,香港是沒能可以做好一個四面皆就的法案。或者,我們不應該這樣看低我們的香港政府,不如轉個角度:我們的政府會制定一些“質素如基本法一樣”的法案,用意是預定一些修改的“空間”,以供矇混。如果我們的香港政府夠聰明的話,她不會急於利用這些預定了的“空間”,她會待候良機,待得你們都不再為意時,把“空間”修改成能鉗制所有媒體的惡法。

有人會反駁我:「必定會有人監察政府,不讓她亂來。」

但我不這樣樂觀。香港是沒有理性的民綷社會,不理性的聲音永遠把理性壓底下。反抗者的行動正確不反映他們是否理性,而且在關乎自己利益之事的面前,理性得來也無用。你只需看看那些大聲言抗、喊口號的,他們只是在要求政府去正視問題,但他們從沒有主動提出何為“個人私穩與新聞自由的平衡”,一副傳統老百姓向官門呼寃的樣子。或者我看漏了眼。

只需一個化學反應,週遭是會有足夠有餘的氧氣讓火苗壯大。到時政府不需要硬銷,我們也會自動接受鉗制。

說過了,我只是幻想吧!也不要說我不支持“阿嬌事件”,我是絕對支持。我只是恐怕,傳媒的不自律,讓我們在踏上一條早有人埋了陷阱的不歸路吧。

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電影節亢奮症候群

本以為經過了《迷失決勝分》之後,不會再有 “應該無得笑,但偏偏有人笑得出” 的情況,但這情況在今晚放映的《日之丸》又再發生。

這部電影細緻地探述二次大戰後日本天皇的心理爭扎,而然在香港人(幸然,還不過是少部份)的理解之下,竟成了笑料處處的實況處境喜劇!

若不是齊齊患了港府特有的「電影節亢奮症候群」的話,再也找不出是何解。

 非常失禮!

2006年4月7日星期五

迷失決勝分 Match point

Inspired by罪與罰的悲劇,活地亞倫脫胎換骨,把他招牌幽默感與沉重題材契合,竟成了另一番新戲路。命運、悲劇作主題,人性鬥爭的大氣魄,配以活地亞倫自然而發的幽默氣息,就像創造了一套輕歌劇 (雖然,我沒看過歌劇,感覺卻有)。眼前是個令人感到非常新鮮的活地亞倫。在入場前,連簡介也沒看過,購票是因為活地的大名字,沒想過戲可以發展出一單凶殺案。凶殺過程不是過人之處,劇情處理得最好的是,凶案之後,基斯向亡靈懺悔,肅穆消煞,氣氛與前部份劇情有著不一致。編劇加進了一對凶案調查員的戲,整個氣氛即時達致了完美平衡,絕對是絕章。

階級底層的網球手與戲子,不要說他們是否要力爭上游,只是要追求自己的夢,創自己的路,所謂“有咁啱,得咁橋”遇上了上流的富家子弟。窮人的路上滿是命運,出生開始已富貴榮華的上等人家怎會明白,他們天生就可以坐高處、望遠方,看到比窮人更多的世界,書不愁讀不成,要讀什麼就讀什麼,只要自己花時間花精力,那來沒成就?但窮人,他們能否踏上學校台階也成疑,奮發向上,種種機緣,若運不佳遇上“頭暈身興”,機會去了不回頭,空餘恨。

基斯由一開始,人生觀是放棄夢,以此比對,羅娜追著自己的夢,不論每次的面試有多糟,也繼續。基斯本來已踏上向上的昇降機,人性弱點令他對羅娜戀棧,一邊是令自得以升上上流社會之途,另一面是自己夢未以求的香玉,基斯的性格決了這一切的發生,這就是悲劇。

劇中對比處處,幫助了劇情進展不少。基斯與羅娜在上流遭遇代表兩種人性態度、不知會落在何處的網球與那吉凶難料的介子顯示命運的魔力、妻子與情人之間的性愛透露夢想的美好、基斯堅信命運與Chloe 相信努力帶出兩個階層的矛盾。劇力其實營做得緊湊非常,活地那達至化境的幽默,不著斧鑿混然於劇中點點,知識份子的智慧隱伏背後,點綴了英式自家的幽默感。

後段兩位警探的戲,確實是神來之筆。探長在床上驚醒,以為徵破案件關鍵,誰知命運幫了基斯一打把,警探諤然後回歸平然,原來他只不過把案件當成推理遊戲,“得知”誰是兇手後,沒所謂般去吃早點。筆者本來還在嘴嚼基斯的懺悔,替基斯毁滅證據的過程而緊張,為那掉在河旁的介子擔憂,誰知一對活寶即把整個緩和下來,整套戲也得到前後一致的平衡。 不得不配服活地的機智。

另外,在香港文化中心看此劇時,遇到奇怪的遭遇。實在不明白,觀眾是否給活地的名字影響,時時在笑。最糟是,在看到基斯與亡靈對話那一段,居然有人在笑 (不少人在笑啊),其實那段子是整套片最不應該笑的位置,基斯的懺悔充滿壓迫的情緒、真摰的感受,難道觀眾感受不到嗎?這表現真令人氣洩。

2006年3月21日星期二

Pulp + Cocteau twins



一直都沒留意現代樂壇走勢,每張買下的唱片都是一些推出了一段時間享譽的經典之作。

像近來分別買下 Pulp 的 Different Class 和 Cocteau Twins 的 Victorialand。

Different Class 是我第二張屬於 Pulp 的唱片。九四九五年左右的香港,Britpop這個字熱起上來。Blur、Oasis皆不是我的茶,Suede、Radiohead 和 Pulp 是我的所愛。Suede 的大碟大多都有,Radiohead只有 OKComputer,而 Pulp 也不過是聽過 This is a hardcore。

Suede 的 Dog man star、Radiohead 的 OK Computer是我的所愛。而 Pulp ,我所鐘愛本來是 This is a hardcore(唯一聽過的嘛!)。不過聽過 Different class 後,就已經把它升做 Pulp 中的頭位。Dog man star 中的 Suede ,在 Brett Aderson 和 Bernard Butler之下表現了出色的藝術氣質。Radiohead 的 OK Computer 的迷幻飄忽 Space Rock 直把所有人都帶上九重天。而 Pulp 呢?她的 Different class 特有一種前兩者都沒有的輕狂。

到 Cocteau twins ,在 Victorialand 之前已聽過 Garland 和 Treasure。特別喜歡 Treasure。Fraser 的演唱絕對是前無古人,異常的投入卻又輕鬆自如,音域蓋盡任何一帶而又不會如女高音的聲樂這般不自然。Fraser 是一個匯聚了高能量的個體,聲線是天使才有的能量之聲,絕對正氣。Fraser 和 Enya 是有很大的不同。Treasure 和 Victorialand 皆充滿美麗矇矓的畫面在眼前,兩這所不同的是,Victorialand在缺乏鼓聲之下,偶然間營做了比 Treasure 更加飄麗的氣流,音域所到之處皆被絕對淨化。

2006年3月1日星期三

電影節心水

選擇準則基本上是沒有。不過由於銀財短缺,有必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慾望。若果預計某套電影會有正場上演的話,它會被不作考慮。不過以下的名單只是初步,可能會有更多的影片會被我入選!

 金牌監製  06TS4E1K 
 守夜神  08KG4E2 
 靈慾荒原  08KG4M2 
 亂步地獄  09KG4E2 
 貍御殿  10KG4E2 
 瑪利亞再生  12KG4E2 
 笨賊喪擒救世主  13CT4E1 
 魔幻三生  14UC4E2 
 性女貞德  15TY4E2 
 46億年之戀  16KG4M3 
 因你的雨雲使我不變爛泥  17KG4M3 
 愛糖針  19KG4E2 
 Cinema Surrealism I  30AC4E2X 
 Cinema Surrealism II  14SM5E1X

誰錯誰對?

在一個言談的情境中,其中一方在問了個問題(假設詢問對方的看法),另一方回答。問方對答案不滿意,續而轉換了問題方式。答方依舊回答同一個句子。問方繼續以像是解釋自己的問題而發問。答方則繼續以像是解釋自己的答案而回答。 

很亂嗎? 

其實並不亂。我久不久就會碰見這樣的場面。答方往往會被說成是『耍太極』,又或者是『佢跟本唔知人問咩!』。 

之不過孰是孰非其實是頗難斷定。答方可能看得出對方是不會明白而在耍。也可能是他認為這個轉換答案的形式會扭曲了他的意思。我是說問方可能跟本是不明白答方的答案。

 若果問方不是不明白答方的答案的話,其他可能性還是有的。例如,問方表面是在詢問一些意見,其實暗自希望對方給出個具實際性的行動方式,先不理會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答方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個,而且也一一詳告問方,要問方自己決擇。於是情況就變成了需求與供應的不平衡了。因為問方其實在要求一個答案,而不是要知道有多少可能性。

 這些矛盾沒有解決辦法。

《斷背山》

只有男同性戀者才擁有這個特權。只有他們才可領略到什麼才是這世界的最綺妮。這是女士們永遠都及不到的領域。在大片草地,巍峨山巒,兩個牛仔越林過山。在這片土地之上,世界中彷彿只有他們兩個。互相照料,共越過一個又一個的風光。男人裡獨有的孤獨,在這個環境慢慢地消弭。 是啊!只有男士才懂得到的孤獨,這是女士們理解不了的。男士們的孤獨是心理結構的一環,請不要把這誤解為“悶”。此處引用維根斯坦的一句說話:“你們永遠都不會懂!” 

不過這不梗梗是斷背山所想的表達。

禁色,被世不容,兩牛仔只能偷雞摸狗。而且艾尼斯早有婚約,他只好收心養性,持家活兒。艾尼斯不如積克,積克夫憑妻貴,不擔心這個可惡的現實生活。兩個牛仔與外在世界的對比,一邊像是烏托邦,另一邊則像是會令人透不過氣來的殘酷世界。兩人心悅卻不可自由地共歡,世界所加諸的壓力,令他們只好躲在斷背山裡。他們所有的並不是苟且偷戀,他們是不想這般偷雞摸狗的。但可以什麼樣?他們已經作了最大的妥協。

故事中有些對比是頗值得再回味的。艾尼斯和積克初相時,積克每天於斷背山用來回四小時去與艾尼斯共餐,而那時就是他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到了後來兩人各有家室,相隔萬里,見面得要花十多小時的車程。這十多小時的車程,就是在暗示他們為了維持關係所面對的困難越來越大。

他們的苦戀不只是因為識不逢時,也是因為奇妙的命運在作弄。

『我們原本是可以到處去開心的。就是你,我們只可以得這個斷背山。這個他媽的斷背山!』

“斷背山”可以如羅生門一樣成為一個可作獨立使用的詞語。“斷背山”是指每人心裡都有一個充滿甜酸苦辣回憶的世界,離之不開,合則傷神。故事其實是借了這個這個特殊關係,去表示每個人心裡都有自他的一個揮不去,由過去渾成的世界。觀影者若只懂集中戲裡的同性關係作討論,我敢說:『你們看不懂!』。

2006年2月27日星期一

毛黎投

毛黎投,初時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口頭上的搏擊術,其原理相似於太極。一直發展至今,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新標準。它對中國文學的改革,可以與五四運動的『我手寫我心』相比對 (係咪五四呀?唔記得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是一個非常非常愉快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與政治無關的過程。

毛黎投運動首先是由與周作人無關的毛學家—周星星發起,時為十多年前開始 ( <-----老作)。他由榕樹頭進身至大戲棚,一直啟發無數年青一代。他的作品包括《他來自江湖》、《蓋世豪俠》、《四三零穿梭機》、《賭聖》及《國產零零柒》。但可惜的是至周星星上左大枱之後,他的文學已催於穩定。周星星時期的毛黎投,特徵為:尚沒有系統性、著重個人表現、對不同的表情及至不同表情中的不同程度的拿捏皆要十分之十分之準確 (e.g. 家有囍事)和常至少有一個演員作對手。

雖然周星星近來在文學上沒什突破,不過毛黎投在另一邊廂已滲進網絡的討論學舍之中。

網絡討論學舍中,由於大部份的交往模式多限於文字,所以毛黎投的展現形式,由語言遂發展出文字形態。但由於廣東話的文法結構是與當時的文字有一丁點的不同,若果死守於舊的中文文化的話,毛黎投文化便不能以最切合的形式展現,所以網絡討論學圈遂發展出一套嶄新的中文系統,即是現在常用的象形文字音標系統。與英語以拉丁文作音標符號所不同的地方,是象形文字音標系統是以每一個中文獨字皆作為音標符號。當你要輸入『我是個很美麗的女孩。』,剛好你忘了這些字甚樣輸入,象形文字音標系統就可以以這個方法解決:

1/ 首先要為你的句子作語義學等價交換。實際上是以白話文—廣府話對換程序作轉換。

2/ 轉換之中若碰上不懂得字形但懂得字音的字時,就可以用字音聯想程序找出同音的別字。

即是把『我是個很美麗的女孩。』這個陳述,轉為「我好靚女 o架!」。

『為何回來了,也不找我去品茗啊!』則是轉換為「做咩翻 o左 泥都唔搵我飲茶呀!」。

『我是個很美麗的女孩。』這句比較難解釋:

『我』是「我」。

『是』在轉換程序中則被抺掉,其實它的字義是隱沒於「好」字之中。

『很』是「好」。

『美麗』是「靚」。

『女孩』減縮成「女」。

是不是用「o架」則要視乎上文下理來決定。

至於『為何回來了,也不找我去品茗啊!』:

『為何』=「做咩」,也可作「做 mug」。奈於筆者的電腦沒有 mug 字的字形唯有以拉丁符號作說明,不過可以從中看得出象形文字音標系統的靈活之處。你用不了這個字,就用那個字替代。

『回來』=「番黎」、「返黎」、「番泥」、「翻泥」。

『了』=「o左」。

『也』=「都」。

『不』=「唔」。

『找』=「搵」。

『去』的字義遭隱沒於「飲茶」中。

『品茗』=「飲茶」。

『啊』=「呀」。

講述完象形文字音標系統的大概用法,想信大家都覺得此系統可說得上是易學難精。舉一個例,如『回來』一詞為什麼會這樣多的轉換詞呢?會不會因此而讓對方誤會了我的意思呢?

像「做咩翻 o左 泥都唔搵我飲茶呀!」,人家可能看錯以為我問他『為何翻了田,也不找我去品茗啊!』。

 其實上文大約也有提及過,這是此系統的特徵,因為要方便隨時找到替換,所以最好最有效的方案就是不加任何限制。會否看錯的問題,解決方法唯有是大家從不斷的溝通與交往中,互相更新,互補不足,隨時建立新的協定,這亦是系統當初設計時的原意。

當掌握到象形文字音標系統的用法,我們便可更進一步對毛黎投的文化世界有更多了解。

不過時間已到希望下次同大家繼續探討啦!

2006年2月7日星期二

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作為哲學家,他的理論是本世紀最不可忽略。

 然而最令我感動又感興趣的是他的美滿人生。

 誕生於奧匈帝國的首富之家,家財何止千萬。到後來卻甘心散盡一切,一貧如洗,為的是要作苦行僧。

 天賦驕才,雖拜於羅素的門下,卻就是維根斯坦那如魔鬼般的恃才傲氣,令這位大名頂頂的數理邏輯的大師懷疑自己的能力。

 
一生的重要著作只有兩本,分別掀起了兩次哲學的革命。先是以《邏輯哲學論》中的邏輯原子觀帶領邏輯學達到頂峰,直接地催生了維也納學圈。之後自信的維根斯
坦認為已解決所有哲學問題,毅然放棄在大學裡的一切榮耀,一心退隱,還特意去偏遠的山區當小學教師。此舉,令他的一眾朋友大惑不解。後來發現自己的理論的
不足,於是歸臨哲學之林,以《哲學研究》的後現代觀再一次折服當時的不少的哲學家。(喜歡弄噱頭的人常常喜歡說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是因為要反對自己的前
期哲學觀。)

 他也許是唯一一個因不回答主考官的問題,而仍然可獲得劍橋博士學位的人。他以這句說話去回應他的主考官:『你們永遠都不可能懂的。』

 我們認為是具科學性的人,偏偏就是最喜歡証實他們的神存在與否的人,如愛因斯坦和牛頓。維根斯坦雖然沒有這個企圖,但他本身就個非常虔誠的清教徒。

 他的後期哲學都是關於人的心理意向的討論,與當時大部份心理學家相比,後者只是還停留在學院之中。(哲學永遠都是前科學。)

 總之淨看他的生平也夠回味百遍千敞。

相對論

諗野多,即係思維活動多。活動多,即係腦內既時鐘會越黎越行得慢。

但週圍既事物各自既時鐘維持唔變(基本上)。肉體的時鐘應該也是不變的。

結論是:唔知時間訓覺 or 唔願訓覺。

長時期維持依個生活模式:心境變老,但表面睇仲係好後生。

希望早訓早著!如果唔係就無覺好訓!

唔明

我畫公仔畫到出腸,點知你就以為幅畫係人體解剖圖,仲好話我仲咩教你生物學。

我吹波波包住自己,你就無啦啦放針爆我現形,仲要懶醒講四字成語:『一矢中的』。大哥 (連親戚都認埋,蝕大底)鬼唔知你支針係用屁放出黎既咩!

2006年1月12日星期四

恐龍的儀式

回憶起了小事一則。有一次與一眾友人吃飯,其中一位友人是教徒,吃飯前作個祈禱是自然不過的事。這個例行動作引得另一位淘氣、沒有信仰的友人也來“作狀”祈禱,不過祈禱的對像卻是他自己本人。

他這樣說著:『感謝阿航努力工作,賜自己食物,阿門!』(順帶一提,他叫阿航。)

這位“自大”淘氣朋友的舉動在當時只不過是鬧著玩,然而在此時此刻就令我注意到,仲然我不是教徒,其實我是否也要來個飯前祈禱?但問題又多了起來—我所說的祈禱意謂何義?是感謝嗎?但感謝誰?是探索一下身前的美食是從何而來?還是要去思索世間萬物的天道循環?對我來說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也不需尋求我的教中朋友的指引,不過我的祈禱就絶對不會是那位自大阿航那般的樣子。

人類們遠古的祖先在獵殺或者享用他們的成果時都會先向他們的獵物、食物來個敬祭,因為他們明白得到人類只是世界中之其一,人類不是世界的主,和萬物共存也互為大家得以生存的養料,今天我吃了你的肉,明天你的同類來把我整個身軀也吃掉,大家應不以此為恨,人類明白到所有存活於世的都應份去活著,施以辣手是無奈何的手段。所以我們祖先對待自己的食物是“尊重”,而不是自大狂們的“應份”。然而當人類放棄捕獵,代以畜牧農耕開始,世界的盟友成為人類腳下的階下囚,“予取予求”轉而“當家作主”這個過程之中人類的心也開始變化。從前的日子只不過是體力勞動,今後卻是著重計劃安排,求存活動的轉型所連帶起人類心智的獨立自為逐步與世界割裂,自主自為的心甚至認為可以掙脫萬物互構成的食物鏈網陣,把網陣據為己用。畜牧農耕時代教人類直立,工業時代則引領多出來的一雙手用來改變世界,企圖探佔宇宙,用以耕種的土地再不是人類賴以存在的二維世界,人類已經開展三維世界的建構,人類觸不及的天本來是上主的居所,衪也被我們趕到老遠老遠的宇宙邊境。實在的物限不到,精神之靈也鎖不住,人類信仰科學,心自此不再對本元世界關心,也任由自己腳底下的根暴露在癈氣團塵。

肺呼吸的是污煙瘴氣,心流轉著含重金屬的毒河;心之內形諸於外,外在世界須要環保,人類的心靈環保也著實緊迫,我所希望的祈禱,就是能把心內的有毒物質驅除清理之法。面對食物,祈禱不是恐龍的儀式,尋索回形構此刻的過去,我相信可把慈悲重燃於心,人類的心境歸回古初所如是的狀態,就算是一秒鐘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