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Dark Knight 黑夜之神 - 另類的神秘學解讀。光明會神話

1.0

此 篇拙文除了在下的部落格之外,便只會出現在 Our Radio 的討論區裡。收聽台長、紀陶、何故的節目已一段日子。此前從不知何為神秘學,何謂秘密組織。即使說這些知識難登正統學術之堂,然而事實上是令到了在下的世 界觀有多少的開闊。以下的一篇拙文所以會出現,多少是因為受到上述三位賢士的影響,所以本應只登於 Our Radio 裡。但為了也充實一下部落格的內容,唯有請三位開通一下了。

很 多人都十分喜歡《Dark Knight》這套電影,在下亦然。說此電影是一代人的經典也並不為過。初看,會為這真實化了的漫畫經典而喝采。再看,就會為當中深化了的角色的心理層次 而著迷。三看,發覺新的經典裡薀涵的內容還原來不只於如前所說。於是三而四、四而五,間斷的看了多次。終於發現一套新的詮釋《Dark Knight》的切入方向。為了理清非常淩亂的思緒,所有的想法都沉積了一段時間。直至近日才能夠一筆過的完成此篇拙文。

閒話休說,拙文載於此下。


2.1

《Dark Knight》主要角色 Joker、Batman、Harvey Dent,用常人的直觀去分析,很自然會把三個角色看成是正邪、善惡的象徵。在下嘗試點出他們之間還有甚麼是須要知道的。
  • 第一,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就是 Joker 和 Batman 都有各自的面譜,而 Harvey Dent 沒有,至少在他成為 Two-Faces 之前。面譜不是他們的偽裝,而是一個特別的提示:在象徵意義上他們處於特別的位置,比人類高一等級的次神狀態。
  • Batman 的真正身份 Bruce Wayne 和 Harvey Dent 都愛著同一個女人 Rachel Dawes。而 Rachel Dawes 這角色在 《Dark Knight》,甚至是《Begins》都有特別的作用。
  • Joker 和 Harvey Dent 在故事的初段,以角色的身份來看,是對立的;但到故事的尾段,他們實際上是在同一個陣線。而且,是 Joker 令 Harvey Dent “重生”的。
  • Joker 製造混亂、Harvey Dent 維護公義、Batman 對抗罪惡,這應該是很多人對這三個角色的印象。稍後會說明,這三個角色的互動之間的另一重意義。

以上各點將會有所說明。

2.2

Joker 與 Batman,一直在電影與漫畫中延續了多年的傳奇。觀眾們亦一直詮釋他的關係為敵對關係。《Dark Knight》中,或許他們在 Christopher Nolan 的筆下給提昇為近類於神魔的對抗關係,不過在下想在此帶出,似乎還不是導演的主要心思。無端白事,電影公司怎會拿這麼多的閒錢出來投資重拍一部早已成為經 典的電影?還要一來便是三集一起上。Christopher Nolan 又何來這麼大的自信,新版本定必能和舊的平分秋色?常識給了我們一個提示,新的版本定必有些元素是舊版本沒有的,又或是更加明顯的、深化的。若果舊的版本 所載的訊息是稍嫌過於面譜化、遊戲色彩過於濃烈,那新的版本至少必須具備另一些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能夠提昇故有主題的格調、深化當中的文學符號、甚至成為 服務於他們之下的一部神話。

Joker 與 Batman 是互相成全的。理所之當然!至少在了解兩角色間的分別與功能時,這句說話必定成立。然而在此所說的互相成全,是指文學符號的對比。段落 2.1 裡提到 Joker 與 Batman 的面譜提示他們那比人類高一級的次神狀態。這要從何說起呢?這處涉及到兩個關鍵詞:酒神 Dionysus 和 太陽神 Apollo。

2.3

Joker 是混亂的使者,至少電影裡與 Two-Faces “首次”的見面時,他自己已有所提及。以一般的理解,「I’m agent of chaos」這句說話平常不過,只不過是一種修詞。不過事實上《Dark Knight》裡埋下了一些符號,當對照到這句說話再經過反覆之思量,便會發覺它是別有所指的。Joker 是真的在向大家介紹了他的真正身份。他是一個使者,他是服務於“混亂”之下。《Dark Knight》中,黑幫巨頭會議中之一段,Joker 乘會議其間走出來跟他們談條件。說到不合意之時,Joker 拿出了一隻啤牌,說是他自己的私人卡片。細細考量他拿啤牌的方法,會發現那手勢令這啤牌跟塔羅牌中之其一產生了關聯。那是 Hanged man。




在 Wikipedia 裡載有這段關鍵解說:
  • Sacrifice ----- Letting go ----- Surrendering ----- Passivity
  • Suspension ----- Acceptance ----- Renunciation ----- Patience
  • New point of view ----- Contemplation ----- Inner harmony
  • Conformism ----- Nonaction ----- Waiting ----- Giving up


從以下的網頁裡,更可以讀到一段很引人入勝的故事:
http://www.aeclectic.net/tarot/learn/meanings/hangedman.shtml

Hanged man 懸空於天堂與世俗之間,看破一切俗相,看透世界的運作,進入了純綷的精神領域。可以肯定,Joker 的存在與任務是不由自主。他的存在基於服務一個目的。雖然他令到整個 Gotham City 都陷入混亂,但這都不是出於他的意志。他就不過不斷的催動混亂慢慢的形成,不論是白秩序還是黑秩序。這個自稱混亂的使者的人,遙遙的跟一個希臘神話中的人 物有著默默的聯繫。那就是酒神 Dionysus。Dionysus 帶有狂喜、混亂的屬性,是集體主義的象徵。Joker 每一次提到自己的面上疤痕的來歷都有不同的版本,從表面閱讀或許是基於他那魔的本性。不過在下更加相信這種信口開河、善作虛言、隨興之所致是為了加強他的 混亂的特質。以此套入《Dark Knight》之中,不難看出其中的端倪。Joker 是混亂的使者,“類酒神”(當然這只是一種符號的閱讀,以解讀電影中的訊息,並不是指電影中真的有酒神這類神級的角色存在),來到世間破壞原有的秩序。


(上圖:就算給了選擇的機會,都不一定會得到你所想的)

又為何要破壞原有的秩序?話說至此,就先要說回主角了。

2.4

《Batman Begins》從新一次帶出 Batman 的誕生。有否曾經想過,為何導演要花那麼多的筆墨重寫這個家傳互曉的漫畫英雄。以陰謀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自然得出一個答案:Christopher Nolan 要為這個人物加入一個新的意義。這種答案很容易就能歸結出來。真正的問題是,那是何種何類的新意義呢?要了解此問題,先要了解《Begins》中的多個關 於 Fall 的意象
  • 首個關涉 Fall 的意象在《Begins》一開始時就有所著墨:幼年的 Bruce Wayne 意外跌入古井,一群蝙蝠受到驚嚇從井底的洞穴口飛出來。這事影響他畢生。
  • Bruce Wayne 出生於貴族之家,是常人眼中生於天堂的人。自父母給流民殺死後,他活在黑暗的陰影中。帶著恐懼苟活於世,立心要向世界的一切罪惡還以眼色,於是自我放逐於罪惡世界之中,想要找出令他們恐懼的方法。這是 Fall 的第二個意象。
  • Ras Al Ghul 夥同同黨來到韋氏巨宅,要脅 Bruce Wayne。他不從,還甘願敗去韋氏的名聲催促在場的賓客離開。Ras Al Ghul 將韋氏巨宅焚毁。Arthur 及時救起 Bruce Wayne,一同乘搭密室裡的昇降機,急降至巨宅的洞穴之下。而韋氏巨宅焚毁至倒塌。這處有著三個 Fall 的意象。











為 何在下煞有介事提到 Fall 的意象?因為只要理解 Fall 這符號的含意,自然就理解到新的蝙蝠俠系列存在的意義。Bruce Wayne/ Batman 是 The man fall from the top。Fall 就是 The Fall of Lucifer。與神秘學一併來解讀,就意會得出:Bruce Wayne/ Batman = Lucifer,The Light Bearer,帶來光明的人。因為 The Fall 和蝙蝠的形象賦與了 Bruce Wayne Lucifer 的屬性,他從此以 Batman 這個形象成為 Lucifer 的化身,帶來光明的人。當《Begins》的結尾,Rachel Dawes 撫摸 Bruce Wayne 的臉說那張臉已不再是她以前所認識的 Bruce Wayne,這就更徹底說明了 Bruce Wayne 正式 be initiated 成為 The Light Bearer - Lucifer。


(上圖:“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Batman 向 Rachel 說完這一番話之後,便往下跳。在中了神經毒氣的人眼中,他變成一隻飛天魔鬼。)

所 以 Joker 和 Batman 是互相成全的意思,就是 Joker 把一切墮入混亂,一切秩序歸於虛無,然後 The Light Bearer - The Enlightened One - Illumninati 就可以世界帶來新的秩序 - New World Order。

2.5

要令世界混亂,秩序歸於虛無,要破壞的是人類賴以生活的經濟系統、政治體制、信念。這些總總都在《Dark Knight》都有所暗示。

Joker 最先接觸的是那一班黑幫巨頭。大概可以說要破壞既有的秩序的話,不論黑白社會都必須鏟除之。但在下認為《Dark Knight》中的黑幫暗指的是現今的經濟體系。例如黑幫巨頭會議的目的是商討他們的銀行給打劫後的事。而 Joker 把那些給砌成金字塔狀的紙幣一併燒掉,就是一個明顯不過的暗示。《Begins》中早有提到,那些黑幫財雄勢大,就連警務人員都幾乎全給他們收買。亦似是 影射就算是美國總統都總得“照顧”他們那些財金主鄰居。


(上圖:金錢之所以迷惑人心,只因為它的強大的流通性與交換能力。)

Joker 挾持兩隻郵輪中的人以進行“Social Experiment”,說他們在十二點前必定要抉擇誰先炸掉對方的郵輪。兩郵輪的人根本沒法抉擇,以至最後沒法如 Joker 所料。很多觀眾對此段都寄語此乃人性光輝之顯現。他們都以為導演刻意安排這一段戲以增添人性的光明面於電影之中。事實並不如此。首先,不妨細心留意兩隻郵 輪的名字:Spirit 和 Liberty。這看似從哪處聽過嗎?試試再留意兩隻郵輪所載著的是什麼人:Spirit 載著的是監犯,而 Liberty 的是 Gotham City 的平民。看出他們的喻意嗎?導演實際借這兩艘郵輪去暗喻現今所存在著的政治體制的兩個極端:極權和民主。在 Spirit 裡,那獄警完全無法下決定按掣與否,是那個大塊頭的監犯說服他,拿走他手上的引爆裝置並扔出窗外的(受支配的反而左右了支配者的意志);在 Liberty 裡,就算全船的人已投票決定要炸掉對方的船,可是沒有人想讓自己的手沾換血,而任由命運的安排。根本,兩種政治體制已完全失效!有趣的是 Joker 已實際上令他們處於極端的混亂,他還以為自已的計劃失敗。這似乎更呼應到他那 Hanged man 的特質 - Letting go, Passivity。








信 念 - 人文、社會之基本。這以 Harvey Dent 為代表。他代表著所有人的希望,對抗罪惡、不公義的騎士。但為何最後他都墮落變成了 Two-Faces 呢?Harvey Dent 同時代表著現今文明世界中的中硫砥柱 - 中產階級。Harvey Dent,這個 Gotham City 的檢察官,他的本質只是社會機器中其中一件零件。他的地位、聲譽、公民對他的期望,都只不過是因由於他處在這個社會中的功能 - 維持社會秩序。法律或許曾是因為公義、憑著真理而產生。但 Harvey Dent ,社會秩序的捍護人,卻正正是 Joker 所要摧毁的目標。Harvey Dent 一直都堅持信念,對抗一切不公不義的人和事。而他心中的這個信念,在新的《Batman》系列中其實有著一個代表人物 - Rachel Dawes。

Rachel Dawes 代表人世間上的良知、純真、美好。她的符號功能在兩集的《Batman》都影響了她的男人在戲中的存在意義。像先前提到的,她“宣告”了 Bruce Wayne 的正式蛻變為 Batman - Lucifer、 The Light Bearer。當她葬身火海後,Harvey Dent 這角色的心理就產生強烈的變化。Rachel Dawes 的死實際上代表著一切的良知、純真、美好的消失。也即是 Harvey Dent 失去了他的真善美和良知。失去了這些,Harvey Dent 墮陷落混亂的世界,變身為 Two-Faces。他墮陷落於混亂的世界,除了他的形象的改變,也可從他那個雙臉幣的改變而察覺得出。Harvey Dent 一直帶著的銀幣,常給拿來作抉擇之用。後來觀眾才得知那是一個雙臉幣。既然,任如何擲都只會得出一個結果,即是說 Harvey Dent 一直都 "Make his own luck”。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望命運的回報。他的世界絕無運氣參與其中,一句陳套的說話:「用雙手創明天」就是了。



Harvey Dent 與 Rachel Dawes 同時遭遇到的爆炸,改變了 Harvey Dent 的臉,也薰黑了雙臉幣的其中一面。這裡是兩個強烈的暗示 - 一切都歸於混亂。Harvey Dent 從此所擲出的再不是一樣的銀幣。那個銀幣再沒有空間給人類自己作抉擇。






既 然 Rachel Dawes 的死,影響 Harvey Dent 得這樣深遠,為何對 Bruce Wayne - Batman 又沒這麼地翻地覆呢?答案既是簡單,亦沒有太驚喜之處 - He did already fall from the top。Bruce Wayne 甘心墮落,後得 Ras Al Ghul 使他具備了戰鬥的技巧,最後亦得到 Rachel Dawes 的救贖,早已完成了 Initiation -《Batman Begins》,成了唯一的 The Light Bearer。

2.6

最 後在此作一個小總結。Joker - 類酒神來到世界,殺死 Rachel Dawes - 良知、純真、純美,致令 Harvey Dent - 社會、舊秩序 - 墮入混亂的狀態變成 Two-Faces - 舊有的秩序消失。這一切所為的就是成全 Batman - 類太陽神、The Light Bearer、Lucifer 給人類帶來新的秩序 New World Order。相信第三集的《Batman》上映時,內容必然就是要看看 Batman 如何為人類帶來新秩序。此前提到新的《Batman》系列的出現,這或許是純綷的商業決定,但沒有新鮮的元素混入其中,就很難令電影公司願意投入資金,一 拍就是三集。而在下上述的就是那些新觧的元素 - 借 Batman 的軀殼創作一個關於 Lucifer 在現今時代的神話。joyorpain 不是在暗示這電影是服務任何神秘組織的意志。但若然真有其事,這也沒有突兀之處。




以下是一些圖片付錄:



(上兩圖:”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an unstoppable force meets an immovable object.”
Unstoppable force 就是指 Joker,Immovable object 即是 Batman 了。以此,不妨也參照酒神與太陽神的對比關係。還有,必須留意是 Joker 在這一場裡再次展示了 Hanged man 的形象,同時又向舊版本的 Batman 作致敬禮。)




(上兩圖:這段兩雄間的“深情”對白,也是最“露骨”的對白。充份表白了他倆之間難分難解的關係。没有了 Batman 未來的新秩序,那 Joker 的一切功夫也是白費且沒意義。所以 Joker 說 「Your complete me」。)


(上圖:就算是一個偷財而作奸犯科的人,都只因金錢可以交換到很多很多的東西。但另有些他們的目標根本就很純綷。)


(上圖:這可以算是 All seeing eye 的另一種版本嗎?)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哀量

哀戚痛悲可以怎去衡量?何妨一試物理學的方程式。引入牛頓重力理論而論,哀戚痛悲的程度以距離平方成反比。這裡“距離”是指什麼?人與人之關係也。人與人-- 心慟者與受難者--的闗係越遠,悲戚越淡;反之,哀痛越濃。

“距離平方成反比”是非常自然,亦是必須。但凡有過失去親人的經驗,都該知道肝腸寸斷之情實在是難以承受。若果生物界中没有這條定律,一旦知悉任何一處的劫難、或任何一人遭遇不幸,我們必會久陷於哀情之泥淖之中,致使整個族群都無力生活,嚴重者更會危害到族群存活。

近日,全港都注目於馬尼拉之事。無論如何去論說,這事實在慘不忍睹。旅行,這回事一說出口,任何人都只會打從潛意識裡感知這是一樂之事。誰又會預知到會遇上這類結局?何況,當受難者就是和大家住在同一個地方,感受就越大。“不應該”大家說得最多、問得最多,因為感同身受一般的容易就能墮入到當時的情景,問自己可以怎去反應。

此刻余之心情亦有隱慟難舒。尤其是當晚電視的每一個鏡頭還在歷歷在目,心情又哪有放鬆之可能?即時便回想到兩三年前,和女友在希臘旅遊的那三個星期。三個星期的自由行,其實任何的不幸事都可能會發生。但任何人都不會抱著處處防避的心的,因為旅行的目的就是想身心得到放鬆啊!

馬尼拉事件緊接著是黑龍江空難,四十二人死、五十四人生還,論人數此劫更巨。但何以心裡少了點震憾?“距離平方成反比”是也。第一,空難偶有就聽聞了,而且搭乘飛機這活動本身是中性,不能相比於旅行是一件樂事;二,發生在黑龍江,看來算不上是旅遊熱點吧;三,香港人實在是比大陸的同胞還親得多;四,電視完全没有直播。這四個因素就決定了哀戚痛悲的程度?想到這處不禁自嘆,是我太不公平嗎?細想之下,才意識到自身與受難者的距離原全給媒體控制了。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潛行凶間 Inception

醒於夢中,醉於現實,都不重要。因為,由記憶建構的自我只活在希望之中。這才是<潛行凶間>的結局的意思。執著於尋問真相是什麼,那個才是結局,都是錯捉用神。希望,即是意向,才是一切。

記 憶是最重要的材料。就算做夢,都必須要以記憶--現實的灰燼--作為跟據,以化千萬的天馬行空的意念。因此,意向之外,記憶也是推動<潛行凶間>劇情發展 的核心原素。以此說法,<潛行凶間>其實就是繼<凶心人>爾後的進階習作,一如導演借用主角之口而夫子自道:「意念的感染力很強。一旦撒下種子,一個意念 就能化作千萬。」意念其實並不可能憑空出現,它必須藉著潛意識、記憶、意向等等的人格深層元素才可以併湊產生出來。記憶、意向都是核心的元素,<潛行凶 間>如此,<凶心人>亦如是。

<凶心人>中,患有記憶障礙的主角,為追尋殺妻真相,經歷了重重的凶險。然而這一切卻又原是源於主角的凶心 所致。因為沒了記憶,一切活動的意向只可以潛意識--更深層的記憶--為跟據。“定要追尋真相”的一股意念植根到了主角的潛意識,連主角都未能自己,永遠 受困於自己的潛意識裡;這經歷就正正是<潛行凶間>齋滕在任務中“死”去後的經歷,不過是更形象化了。另外,凶心人的主角因記憶障礙而永遠遭受自己擺弄; 相似地,<潛行凶間>的 Cobb 就因對亡妻的記憶久歷不散而致令任務出岔。

Cobb 的罪疚感牢牢的守著亡妻的記憶,就差一點就成了他潛意識裡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他得以解脫心魔之原因是因為另一個更加牢固的意念--回家。可以看得出另一個 類比,就是<凶心人>那“定要追尋真相”的意念是一種惡的潛意識的話,“回家”就是<潛行凶間>裡一個善的潛意識。這兩個潛意識最終主導了主角的選擇的意 向。兩者的分別是,一個昧於執著自己所不能解決的迴圈,一個樂於忘記痛隱寄望剩下所有的一切。

記憶、意向、潛意識才是主角,夢只是讓他們 再次出場的舞台。夢、四層夢的結構、Extraction、Inception 都不過是虛招幌影,是盛載舊酒的新瓶。當然,不要忘記那些製作舊酒的材料中,少不得的是導演那出色的敍事技法。<凶心人>令人驚動之處是那"倒因為果"的 敍事手法。<潛行凶間>則以四層潛入法,越是往下潛入潛意識裡,電影的高潮就更接一浪。四層夢之空間,各有一人駐守,各有炫目的特技及動作,然而劇本敍事 有條不紊。雖然故事帶點複雜,不過導演用了足夠的電影語言,確保用心的觀眾定可以了解劇情的前後,這像是刻意留有讓觀眾一同“參與創作”的空間。大膽點這 樣說,了解劇情像是成了觀眾的首要任務和獲得快感的途徑。事實是這也是<潛行凶間>的唯一任務。

說過了,這不過是虛招幌影。一旦認為了解到四層夢境的運作,就等如知得到導演的心思,這位觀眾就似乎還只是剛好合格。又或者,當執惑於各個夢境的終極真幻之相,這位觀眾甚至是走火入魔呢!

-----------------------------------------
Arthur: Okay, this is me, planting an idea in your mind. I say: don't think about elephants.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Saito: Elephants?
----------------------------------- 想起維根斯坦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電影節影話/筆記 --- 謎情追兇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電影一開始是一段一對男女在火車站相別的回憶。這段很有印象派色彩的記憶或許是提示了它是經過捏造的,至少它是如何的不真實又不現實。之後下來的畫面就看見男主角 Benjamin 從稿紙上醒來 --- 他正回憶一生以寫成一部小說。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一段現在﹝現實﹞,一段記憶﹝小說﹞,兩線並行發展。當法政專員的 Benjamin 親睹一具屍體後--- 年輕的新婚少婦遭強姦並殺害 --- 一生就此改變。那具屍體充滿詭異的美麗。才剛死去、年輕、還未腐化,併湊著她那還很娟好的臉、還没變異的美麗的身體,雖然臉上滿是血班--- 似是一片秋天的落葉,頺靡而令人哀傷。Benjamin 環視兇案現場,這間房子內放滿死者以前的青春燦爛的照片,盡目皆是傷逝的記憶。任誰都會難以接受這過早的死亡,包括死者的丈夫Ricardo。後來 Benjamin 看出案件中的一點眉目,鎖定了誰是疑兇。Ricardo 就每天都死心不息的,坐在火車站的大堂,默默守候殺妻兇手。

****** 劇情透露 ***********************************************************************
****************************************************************************************
案件幾經波折,也曾遭不了了之的封案,還是因為 Benjamin 的堅持,兇手才得以落網。Benjamin 曾在 Ricardo 的面前保証,兇手必定得到終身囚禁的刑罰。可惜,兇手居然可以仗著當時的貝隆主義黨的勢力而給釋放並受聘為特務。法律没有公義,連累Benjamin 的好友遭殺害,Benjamin 更要避走他鄉,令到一段正在萌芽的愛情夭亡。事隔廿載,重回舊地。舊日的戀人 Irene,早已嫁作他人之婦。就是因為一件不能了結的兇殺案,Benjamin有感已一輩子了卻說不出因何而生,續而寫一部自傳式小說去尋找答案。但這部小說提供不到任何的答案。Benjamin 續去尋訪已隱居多時的 Ricardo。Benjamin想從 Ricardo 的經歷得知人是怎樣活下來,又是為什麼會活著。卻發現 Ricardo 至 Benjamin 避走之後,一直私自囚牢著兇手。
****************************************************************************************

Benjamin與 Ricardo 都給鎖在記憶的囚牢裡。

Benjamin不能把兇手關進法網,還因此失去了一生裡很重要的人,所以他不斷鑽入記憶中,想要憑記憶找到生存下來的意義。但是記憶永遠是屬於個人的,而人又不可能是全知全見,所留下來的記憶自然就會留有很多的缺陷。是這樣的話,Benjamin又焉可憑記憶而找出生存的依據?他想 Ricardo 經歷過喪妻悲劇後繼續生存至今,必定是體會到他所觸不及的。那知 Ricardo 的背後又另藏有不可局告人的悲劇。Ricardo的心結從來没有放開過,心靈一生受困於記憶的囚牢裡。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主要利用劇情的鋪排而透出劇力。没有眩目的動作設計,就連配樂都是淡淡然的。所以一切的功夫就落於編劇的身上。唯獨有一段落所用的技法很令我深刻,那是一場在大球場追兇的戲。先由鳥瞰俯視整個大球場,然後鏡頭繼續推移至主角身上﹝他是身在人群中呢!﹞,再碰到兇手,追兇。整個過程,一個長鏡“直落”,很有心思。說回編劇,現在、過去,徊旋式的互相穿插的安排,據導演所說這是因為創作時碰巧在聽貝多芬的奏鳴曲而起的。這樣的並行發展令到劇情的推進有新鮮感,免於沉悶,同時讓觀眾與男主角“一起”追憶這段傷感的故事。劇情大部份時間﹝應該說是整部電影﹞,主角的情緒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時候。但一旦去到劇終時,至柳暗花明之處,縱使調子還不是很激進,卻傷感卻在不知所然的由心底湧出來。

每年每月每天,每時每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記憶都潛藏在內。每遇上任何一件事,每遇上任何一個人,我們都只會躲在記憶的背後而去看、計算、應付這一切。然而我們可以單靠記憶去找尋一生的意義嗎?電影在劇終時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現實才是意義!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電影節影話 --- Tetro 踏盡天涯路

第一個感覺:黑白的畫面,精緻的光影控制,令人讚嘆不已。一如大理石雕塑。另外劇情中,兄弟的久別重逢,重新建立感情,然而背後又別有世代恩仇,很有哥普拉之前的《教父》的氣派。若果電影是時間的雕塑,敢說《Tetro》除了時間之外還有的是空間﹝那黑白光影﹞的雕塑。單以欣賞的方法而論,《Tetro》已是一部具有二維向度的電影。

第二個感覺:Vincent Gallo 的表現實在無得彈!他那滿面滄桑塵泊的形象入形入格,當真是不作他人選。另一主角 Alden Ehrenreich 一面無知天真卻滲著淡淡的邪氣,正是占士甸加里安納度迪卡比奧的混合。

第三個感覺:不知因何原故,《Tetro》跟不久前上映的《Broken Embrace》很相似。

首先,戲中的主角同有透過創作修補滄桑人生的行動。例如《Broken Embrace》中的失明導演重新剪輯他那給破壞了的舊作、《Tetro》中的 Tetro 這個有精神問題的作家則寫下載有他的悲傷的前事的小說,及後又得弟弟 Bennie 擅自為他寫下小說的結局。

再來就是,兩部電影都同有相似的三角恩仇。《Broken Embrace》中身為監製的富商給導演搶去了他的情婦後,棒打鴛鴦,以破壞導演跟愛人唯一合作的作品作報復。《Tetro》裡,Tetro 卻給當指揮家的父親搶走了愛人。不要以為這只是 Tetro 的父親的錯,他的愛人本身都大有問題,因為她本是個貪慕名望的人。簡單的說兩者的結構是,一個擁有權力的人控制了主角的人生,主角唯一可重新振作的方法就是以一種創作,希望可從中得到一種解脫。

還有,兩部電影都有一個屬於第三代的角色。這第三代的角色代表了上一代人的救贖,是上代人得以從入正軌的途徑。《Broken Embrace》中的導演不知到自己身邊的青年好友就是自己的兒子,跟他一起創作新的故事新的電影劇本。電影終結時,導演更靠他以去完成舊作的重新剪輯。《Tetro》裡,弟弟 Bennie ﹝相反他不知道哥哥的真正身份﹞不忍看著哥哥的未完成的小說就此塵放在行李箱裡,所以斗膽為這小說寫下結局然後拿劇本去作劇作比賽。

最後一點,兩部電影同樣含有大量向舊日電影致敬的元素。這點,筆者無力作結了。因為在下的觀影經驗不多呢。

電影節影話/筆記 --- 潮拜莫斯科 Hipster

懷舊電影從不落時。三十年前的《油脂》於我這個三十歲臨界八十的後生眼中就仍然十分新鮮。同樣道理,《Hipster》的主調已佔了盡得人心的優勢。加上它的時代背境是四、五十年代的蘇聯,更令人趨之若慕。


那個共產主義風行全球的大時代,一切的思想、政治給主宰了他們的方向。就連衣著打扮都會給直接聯繫上意識形態的政治政確性。一正一反,一反又一正,在青年友儕之間蘊釀了一種 Hipster 文化。Hipster 於那些青年眼中充滿濃重的美國調子。那調子正正是代表了自由的象徵。但政治大勢籠罩一切的情況下,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敵視這種色彩斑爛的文化。作用與反作用力的互相推磨,更令青年擁戴 Hipster。也樂於給標籤為異類。


Hipster》的男主角初時一心想要追求跟他有一面之緣的女主角,努力掙錢改變自己而成為 Hipster。他本來是共青團的一員,不愔Hipster 的種種,更加不懂女生心思的攻防術。所以就算贏得 Hipster 的一眾的受落後,女主角依然固我,就是喜歡與人唱反調。幸然,男主角得到一位師父打救,不只教他何為 Hipster,也授他以御女之術。當然,男主角勇往直前,靠他刻苦練就的一手色士風就攻破了這野性的心。可惜時勢變遷,聚散有時,Hipster 一眾亦難久聚。當歷遍滄桑後,與舊日相知把酒言舊,男主角驚覺一切都變了。就連他的師父亦變得中產起來,他的女友也喝罵他的色士風是如何的嘈吵。男主角最後成了死忠死守 Hipster 的唯一人。說到底,電影裡的Hipster 是在宣揚自由,追尋自我,活出自我的大世概念。


Hipster》中青年男女追逐華衣麗飾,熱舞狂歌。但是在他們所身處的時代,他們只屬敢於表現自我的一小摄。那一張張的X 光膠唱片除了提示了資源的匱乏外,更重要是那種保守封閉的氣氛。總總於今人都是難以想像的。在電影中就見得到,不論走在街上、或是公車上,那些一般大眾都是一身灰縞,盡目皆是滄白無光的臉,難辨雄雌。對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莫論是否對兩性探索的一種鉗制,而是一種殘酷的對人性的壓制。全民一體化的衣著風格,就似是性慾與尋常物慾的封印,令不論男女都羞於言表愛意。戲中就此一角色,一共青團的領袖早就對男主角傾心戀慕,偷偷換上花裝才可釋放自己,表達愛念。


先不要批判 Hipster 一眾是否縱情聲色,而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封閉社會,Hipster 只是在扞衞自己的戀愛自由吧。這也自然成了追尋人性自由的象徵。


電影設定時空於這個封閉的世界,一突出了自由的主題,二緬懷舊日,三對政治來一個跨空越世的嘲笑。或許對俄羅斯的今天也有點影射。


特別要一提,電影中其中一幕發生在校園禮堂內的思想大批判,很有當年 Pink Floyd The Wall 的氣勢和氣氛。﹝當然啦,Pink Floyd 的威力是無可比擬的﹞。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陽光小小姐 Little Miss Sunshine

(知道這部電影很久前已公映過。然而,兩天前因電視台拿來播放,才留意到這一部佳作。看官請諒吾此等無知吧。)

小小姐的選美夢
一開始就是那一雙在大眼鏡鏡片之後的小眼睛在望著我們 ..... 不!她只是在望著大電視。大電視裡頭正重播著選美冠軍誕生的一刻。她,Olive,夢想當上選美冠軍(真不清楚是否應該用“選美”於那些小女孩身上!)。慢鏡重播那一刻,跟著一起重演,或許這就是 Olive 自我安慰的方法 --- 這處先跟觀眾說明了這是關於追逐夢想的故事 ...... 或許吧!往後的故事卻原來另有後著。

然後,其他的主角逐一出場。爸爸 Richard,媽媽 Sherly,哥哥 Dwayne,Uncle Frank,爺爺。他們的首次聚首是場餐桌枱上的戲 -- 這一場確實精彩非常,簡單的家常便飯卻就此道明了所有的人的性格、人物衝突關係,甚至是為以後一切的發展鋪路。

與 Olive 相似,他們心裡都守著各自的夢想、信念、人生價值。Richard “發明”一樣叫作 Nine steps to success 的方法,認為此法可以助人成功,定必會大受歡迎。Sherly 一般的家庭主婦,一心以家為重,努力照顧家裡的一切大小。Dwayne,尼采的忠實信徒,夢想要考入空軍駕駛戰機,為此立下守默之約並刻苦鍛煉。Frank,Sherly 的哥哥,就更是世界第一的普魯斯特專家。爺爺,或許他也有大信念,但最常聽到他說的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小智慧(事實爺爺這角色設定在《陽光小小姐》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往後再說)。

雖說他們“做人都好有目標”,實情是個個生活都不盡如意。Richard 的 Nine steps to success 因他的名氣所限而銷情慘淡。最諷刺的是 Richard 口口聲聲教人如何堅持直至成功,又取笑 Frank 的自殺是如何失敗,但他自已卻同樣失敗得連身家財產也都敗盡。Sherly 見著丈夫如何生意失敗,也只不過可以吵罵一番。眼看家財緊拙,為省開支,只能以炸雞快餐作家常便飯,卻給累得被家翁埋怨。不止於此,當眼看著 Frank 自殺後的頺形落魄,Dwayne 又一貫的憤世嫉俗不言不語,都令她倍感無力。Dwayne 中了尼采的强人意志的“毒”,一心以為入空軍之夢不遠,後來還是因為身體缺陷以至夢碎。Frank貴為世界第一的普魯斯特專家,他的同性密友(也是他的學生)移情别戀世界第二的同樣的普魯斯特專家,因而自殺,卻又不成功。

爺爺的 Sacrificial Death
唯有剩下來的兩個角色是比較特别 -- Olive 和爺爺。年齡距離最大的兩個角色,互相映襯,相輔相承。爺爺這角色更有承先啓後的一面。爺爺 在所有的角色中有很獨特之處,他是對自己最誠懇,最誠實面向人生路的人。這不是說他是個成功的人,甚或是個正面的人。相反,他也有缺點。他肆意於種種非常之物,每天都要“上電”吸海洛英,也喜好低俗的色情雜誌。别看他是家中一老,就想他會以大智慧點教後生。反之,他在兒孫前辯解自己吸毒是如何應份,又慫慂孫兒多跟十五歲的少女胡混。爺爺在兒子眼中,老而不尊,是個失敗者的典型。不過當 Richard 事業失意後,就只有爺爺站出來安慰他。

為此,爺爺就成了關心家庭和努力讓一家團結的典範,隱約呼應了角色 Sherly 所代表的以家為重的象徵。Richard 常強調定要堅持至成功有為,鄙視弱者,爺爺就有此說:「Losers are people who are so afraid of not winning, they don't even try. 」對 Dwayne 所說的話中就更戲謔了。當知悉 Dwayne 還是處男,爺爺著他多操幾個年青少女,似是嬉罵 Dwayne 不現實。這老人家句句似是瘋言,但細心一想又頗有深意。試問以他日暮之年,能還有多少日子?想來確是不需顧忌那些海洛英會對身體有多大的傷害。又例如,要加入空軍當然也要有很高的條件才可以,但泡女孩做愛卻不是易得多嗎?!所以,Dwayne 跟本連輕易可得的快樂都未嘗過,卻只顧一頭栽到去那不知可否的夢想裡,可是愚笨啊。

爺爺最疼 Olive。他更是 Olive 的人生的嚮導。Olive 的選美夢很純綷,選美這活動本身就是 Olive 的純樸的理由。她從來不知選美是何一回事,也只見台上的光輝,對台下的苦辣全没有概念。要不是親臨選美台上,也不知道自己挺著個大肚子。Olive 的一片無知與爺爺的歷盡風霜,兩者之對比併出一共同點,就是 Olive 和爺爺都是無懼無悔地面對自己的前路。他兩不會對自己所抱持的一切有任何懷疑,當然更會無所顧忌地實行之。Dwayne 也忠實地實現他的夢想,Richard 也同樣在追求成功,不過他們的出發點不純綷(不要忘記 Dwayne 的一切言行皆受尼采的強人意志支配)。

說穿了,Richard、Sherly、Dwayne、Frank 心裡一切皆是社會中的虚幻的標準。他們所實現的意志都是由其他人提供。失敗了,他們會感到害怕、失落,繼而没面目於他人前。選美也是以虚幻的標準而評定勝負。但小小的 Olive 質樸志純,還没懂得何為勝負,后冠加冕的一刻於她還不過是只屬於她的美夢。以她小小的眼界,以為后座上的風光就是最美好。爺爺也是 Olive 的舞蹈導師。老人家本來就視這種給小女孩參加的活動是小意思,所以為孫女排了段難登大雅的惹笑辣身舞。然而其實這辣身舞正表達了當面對世間的總總,爺孫都能一貫如此這般的抱持純真。

故事發展不久,爺爺便離世。人雖死,情不斷,志亦未忘。這一死,表面是為一家人帶來一點麻煩,不過就首先團結了一家人的心。要留意,為何當爺爺一死,爾後的電影中就再没見過他的遺容呢(可不要以為這是因為這是部合家歡電影,所以要顧及小朋友會否受驚不安)?又為何眾人要合力挾走爺爺的屍身繼續趕路呢(當然跟據劇情的發展,一家人受困左右兩難之局,所以出此下策)?。這全因為涉及這電影中一個最具象徵的意象 -- 爺爺揚棄了肉身(看不見的遺容),而他的意志深深烙印於其餘每個家庭成員心中(眾人合力挾走屍體)。這跟耶穌替世人帶罪受難同一道理。在《陽》中,創作人安排爺爺的這一死是為這一家而犠牲,也讓他的精神意志在平實的劇情發展中暗暗提昇成為這一家人心裡最重要的價值觀。


傍敲則擊、連消帶打
世界各國都有選美活動。但可有一處地方能像美國這樣,小小姐活動如此的風行非常(我老是不明白呢)。選美之夢處幻不實,美之為美,所以何然?選美,活動本身是甚麼呢?評判的標準又是哪一樣呢?當劇中一家人長途跋涉,千辛萬苦來到選美場地,眾人還認為一切終於可安定下來。Richard 就更一心“坐定定”看女兒如何在台上大展所長,不過越看其他參賽者的表演便越覺不妥。一個個都濃粧艷抺,人仔細細就早已練就大大的胆子,歌舞雙全不在話下,更有參賽者身懷奇技,引得觀眾掌鼓雷鳴。好了,這樣的話是否就是說,選美台上能搶盡風頭者就得勝利呢?在那一刻,顯然除 Olive 外其餘四個大人都未衝破最後的幻障。他們深怕 Olive 一上到台上就給人比下去,繼而自尊受損。還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亦因為她念愛爺爺,Olive 鼓起勇氣在台上表演辣身舞。

選美自當是《陽》的主要中心,而劇情發展時的很多的旁枝也同樣起了輕描淡寫的批判效果。首當其中的,是那種“脅迫”人人“超我”上進的文化。表表者如 Richard 的 Nine steps to success。這類文化只管要人人都超我澎脹,心靈透支。硬套森林定律於生活中每一孔罅,而從來没有顧累人性的基本需要。

Nine steps to success 的另一種“老土”,就是迷信以分類、架構為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的教學方式。硬是喜歡將一切問題都以大刀闊斧式的切割分類,很不符合人性。我就曾經親身體驗過這類教學,名堂是《Six hats》六帽子。那導師自顧一面自信的推銷(但其實他早就“袋袋平安”,還好是我沒有付出什麼,那是公司安排的進修課程),又“無端端”和人分享他的幸福生活,似是跟暗示他的人生是如此成功就是因為他所教所學有關。他們和邪教没分別,而且更是低等級邪教。

《陽》再來的就是暗罵生活中每一個角落裡的官僚主義。爺爺生故在路途上,負責出死亡證的行政人員就只管著人填一堆表格,人家另有所求的話,她就展示官威,處理毫無彈性。

《陽光小小姐》,一套平實又瘋狂的公路電影,家庭溫情中見人生的反省。出自美國,但又完全的反美國文化的調子,煞是令人喜歡。真後悔没有在電影院裡欣賞此一佳作!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情婦的情夫 Broken Embraces

艾慕道華自少便深愛電影。但現實似乎沒有讓一切如他所願。在家,父母一心希望他能成為牧師,而送他去了宗教學校。另一方面,當年的政治局勢,令到電影學院遭受佛朗哥的封門之劫。這也許對艾慕道華没有太大的影響(跟本連付交學費也成問題),但他就是自少在這種電影空間狹窄的環境成長。也不肯定就是否因以上種種,令得他以後的人生都依著電影這個〝萬人迷〞轉又轉。

少時入讀宗教學校這事亦簡接催生了他寫出《聖教慾》Bad Education。不論戲中戲或是戲外戲同樣光彩迷人、引人入勝之傑作。不單承續了他一貫的奇情詭慾,劇情的敘事結構也有難得一見的另類神話味道。最重要的一點是,艾慕道華從聖教慾表達了他對電影的無比迷戀。而今之《情婦的情夫》,艾慕道華再次歌讚他的電影生命。


光影歡悲

《情婦的情夫》的故事關於馬德里裡的一個導演與一個女演員的悲戀。女演員 Lena (彭尼露古絲)為一富商之情婦。她熱愛演出,也試過當演員。可是空有花容月貌,難為萬種風情,演途上就是滿有荊棘。要不是父在病塌,生活艱難,為勢所逼,她不會許身於銅臭鄙夫。雖然如此,一貫老掉牙的故事,她沒有放棄她的夢想。她就是電影!

自導演 Mateo (Lluis Homer)望向女演員的第一眼開始,便給迷著。為她痴迷,為她戀狂。跟她戀愛就直如他迷醉光影聲色一樣。Mateo 安排了 Lena 成為他新寫成的喜劇《女孩與手提箱》中的女主角。自然他們因利成便暗中偷情。

不難預料,往後東窗事發。富商 Ernesto 透過兒子的全天候記錄片,每天都追看 Mateo Lena 的鬼混日記。Ernesto 所作的反應並不單單是佔有慾和妒忌,也許他真的是從心底裡愛 Lena。無論如何,當 Lena 決心要離開時,Ernesto 還是狠從怒起把 Lena 推下樓梯,藉此多留一刻便多一刻。由於拍攝中的喜劇是 Ernesto 資助的,Lena 唯恐 Ernesto 會斷絕資助,只好忍辱,跟他交換條件,好不白費愛郎之心血、她生命中的寄所。但是桂葉之香還是耐得不久。當 Mateo 得悉 Lena 遭到虐打,兩人決心留下一切,避走蘭薩洛特。不好惹的 Ernesto,也因著他的財雄勢大,買通 Mateo 身邊的好友,把 Mateo Lena 的唯一心血毁掉 (剪接上所有最差的部份,然後拿去公映,藉以毁掉 Mateo 的名聲)Mateo 為了挽回一切,只好復返馬德里。就在黑夜的回都之途中,Mateo Lena 遭遇車禍。Lena 玉殞香消,剩下 Mateo 視毁失目,只好聽濤浪,嘆奈何。Mateo “死”了,從此只有 Harry Caine。


電影之頌

情婦的情夫的開場不久有此一段:Mateo 把街上幫助他的陌生女子帶了回家,求她給他讀報,然後又要她形容自已娟容。由長而直的頭髮開始,然後湖綠又帶點藍的眼睛,俏巧的吊帶背心,身體的每一部份,一點點的一言一語挑引這個不辨色相的盲子的性慾---就像是在任何的電影中演員演出時,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及面部表情。這段戲正正和電影尾聲的另一段遙遙呼應:由於公映的版本的不濟,Mateo 後來重新剪輯《女孩與手提箱》,新片段裡那社福專員的角色述說自己在街上碰著個年輕人又如何跟他大戰連場---那胖婦的一眉一眼一顰一態都表現了非常極至的細緻演譯,就像是那陌生女子用言詞形容自己身體一樣,分別在於表演形式、她們的觀眾(是盲與否)及,當然,貌相之美醜。

Lena 之死及 Mateo 的失明是另一個重要關鍵。若果 Lena 代表電影的世界,然則 Mateo 的失明就表達了當電影世界失落爾後,“電影視覺”也隨之失去。就是說沒了電影,有眼睛也沒用。因著這個意義,上述的橋段亦跟電影尾聲的另一段互相呼應:從 Harry Caine 的身份回復歸來(亦代表了他重拾自我),Mateo Ray X 手中獲得的紀錄片 --- 正是 Meteo 臨遇車禍前的紀實 --- 由兒子 Diego 在身旁輔助旁述,Mateo 重味與 Lena 不經意的最後一吻。Mateo 著 Diego 把這一吻逐格重播,然後雙手放在粗糙微粒聚匯成的畫面,這畫面的意像就正在說 Mateo 利用雙手開始重拾視覺 ---“電影視覺”的恢復,亦因此 Mateo 才立心重新修服《女孩與手提箱》。


除上述兩點外,還有更多細微地方,引証情婦的情夫是一部電影之頌。很多情節艾慕道華用到了希治閣式的懸疑手法,如車禍發生、Ray X 在 Mateo 的屋外偷拍窗影、Lena 被推下樓梯等等的情節都是明顯的例子。還有的當然是 Lena 在試造型時,重現了美國五十年代前的多個名女星的形象,例如瑪利蓮夢露和柯德利夏屏。(其實,筆者更思疑《情婦的情夫》是向美國五十年代前的電影世界致敬。)


最後一點,相信很多觀眾會因《情婦的情夫》直接聯想到《聖教慾》。兩套電影的故事結構都有頗相似的地方。其一是其中的重要角色的人生不運而令致有不堪的改變。例如:Lena 不圓滿的演員夢又成了他人的情婦、Mateo 失明而不能再執導筒、Lena 和 Mateo 給富商逼迫後遭巨禍拆散、Ignacio 和 Enrique 的一生給孌童神父的陰影籠罩、Ignacio 希望創作一部自傳式的劇本但又遭弟弟 Juan 利用終死在打字機上。其二是這些角色間的一個更大的共同點,他們都希望藉製作一部電影修復“補完”自己的人生,而令自己的人生在電影裡變得更美滿。這尤其在《聖教慾》中更明顯。這些種種都顯示出艾慕道華對電影的那份銘心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