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很久之前的樂評,其完成之時我想大約是2000年吧 (當時年紀尚少)。這篇既是樂評亦是一篇“膽粗粗”之作。再次看到這篇舊作,可笑,就是我所有的感覺。誠言,這篇“處男作”真是雜亂無章得太過!而且有些資料亦有不盡不實的地方。
--------------------------------------------------------------------------------
《從Lacrimosa去了解Dark Symphony》
第一次接觸Lacrimosa是從最近的大碟Elodia,從第一次聽此碟就已經喜歡他們得發狂,我從不知搖滾與交響樂可以配合得多麼天衣無縫。但若要打從心底裏欣賞Lacrimosa的音樂,就必定要把他們七套的作品一拼聽過,才可以了解他們的苦心。
樂隊的七隻大碟,包括 : 《Angst》,《Einsamkeit》,《Satura》,《Inferno》,《Stille》,《Live》及《Elodia》。
Lacrimosa全部作品除可說成是Story-Oriented外,也可獨立地檢視每一張作品,而且每一張作品都有強烈的風格。
樂隊最初在1991年推出第一隻大碟《Angst》,………..。
當推出第二隻大碟《Einsamkeit》,樂隊的樂風其實還沒脫離Gothic的傳統風格及特徵,不過也有很明顯的潛伏形態,預視了樂風未來的趨向。
到了《Satura》,樂隊定下了自已的意識形態。然後在《Inferno》,除了展現成熟的意識形態外,也成功把Darkwave以Progressive Rock手法演奏出來,而且並不破壞Gothic的精神。其後的《Stille》也增加了Dark Metal的手法,並開始混入真正的古典元素。《Live》把之前的作品作了一個重新檢視及總結,《Elodia>則混合古典,Progressive Rock,Dark Metal及Gothic創製偉大巨著。
然而,音樂背後,Lacrimosa的頭目Tilo Wolff,他苦心經營的歌德史詩式愛情殺人故事,很多時都被人所忽略。這個愛情故事和音樂有著平行的發展,不知這是不是Tilo Wolff刻意把他的音樂造詣慢慢地顯露出來。這個歌德故事內容其實不是太復雜,主要角色只得馬戲裏的小丑及黑暗女神。Lacrimosa刻意把小丑和黑暗女神的故事透過七隻大碟的封套表現出來,歷時八年,這不是一個短時間,試問有多小音樂人會利用八年時間去說一個故事,這種Story-Oriented風格,真是十隻手指可以數清楚。
故事由一個馬戲班裏小丑開始,《Angst》講述小丑在馬戲班裏表演。在熱鬧過後,小丑獨自一人沉思自已的價值《Einsamkeit》。其後他被引領到一座教堂《Satura》,在這裏黑暗女神的形象初次展現。終於《Inferno》裏,Anne Nurmi扮演的黑暗女神正式登場,戴領小丑去到介乎未來與過去的歌德都市,並得到女神的鼓勵《Stille》,拿起小提琴在貴族面前表演《Live》,得到空前成功,但最後因女神付出過多的愛,終至令小丑把她殺死《Elodia》,把故事推向一個愛殺高潮。
不過除了欣賞Lacrimosa的作品外,還要看一看他們在Darkwave文化裏有多大位置。
在Lacrimosa之前出現過不少歌德及黑暗樂團,整個有關於黑暗世界的音樂我們統稱為Darkwave。但其實第一個出現的黑暗音樂形態並不是Darkwave,而是Gothic Rock。要說黑暗音樂的開端不得不提Punk Rock,時為70年代初,Punk抱著什麼都反的意識形態,由樂隊Sex Pistol大軍壓境,把當時雄霸了流行樂壇一段時間的Progressive Rock迫出流行樂壇,他們的極度危險的姿態把樂壇打得稀巴爛。Punk之前的Progressive Rock(代表人物有Pink Floyd,Yes,Genesis),它是非常講求技術的搖滾音樂,而幾乎每首作品都長篇大論,在初時其表現的繁華,優美得尤如交響樂的特質實在是非常吸引,整個樂壇都被它佔據。但到了70年代中,樂迷對他們每次都長篇大論開始由喜變惡,認為他們過時,更稱他們為恐龍樂隊,現時在音樂雜誌上,當稱Progressive Rock的班霸時,都會用上”恐龍級”這詞,這詞其實當初是貶稱。
Punk之後出現,不論其姿以至其樂都和Progressive Rock背道而馳。Punk的頭號人物Sex Pistol可以說是Malcolm McLaren成功的商業計算結果,奇異的服飾扮相,激奮的行為及音樂,全都是Malcolm McLaren刻意的經營,他清楚了解年青人對墨守成規的Progressive Rock樂隊有多麼不滿。當樂迷對一種音樂形態感到壓煩,就必定會另尋形態,Punk的準時出現,可以說是當時音樂文化的反映,也可以說是反文化。但Punk也不是一無事處,Punk是代表著搖滾回歸到不學無術,隨心所欲不守規則的最初形態。也因為Punk,其後出現了很多出色的樂隊。經過Punk的激奮狂莽,在70年代末的流行樂壇忽然像無以為繼般,但其實因為Punk而洐生的多種音樂形態正在活動。當時新生的音樂形態大約有追求摩登時代氣息的New Romance,充滿不安自毀情緒的Post-Punk,只用電子儀器的Electronic及以噪音為本的Industrial。(有一個詞是專用來概括Punk之後的音樂運動,叫作New Wave,但當中歷史太過龐大,涉及太多新音樂體糸)
Post-Punk就是Gothic的前身。Post-Punk所展現的再不是狂莽心態,反而是充滿鬱結,自毀的情緒可能比Punk更加危險。由其是代表樂隊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本身是一個癲癇症病人,心身受盡痛苦,他把他的痛苦全掃之於音樂中,他的作品往往令人不敢直視,但若果你迷上他,很可能你亦會沉醉於他的痛苦情緒之中。The Cure,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等都是Post-Punk的名將,不過筆者還是最喜歡Joy Division。之後的Gothic把Post-Punk的情緒更加內化,洐生成一種詭譎的風氣,Bauhaus, Sister of mercy, The Mission, Christian Death把這種風氣吹得很盛,慢慢地Gothic和Metal溶合,變成Dark Metal, Death Metal, Doom Metal等相繼出現的形式,其時已經是80年代中,可笑的是當年的流行樂壇都變了現在的另類樂壇。音樂樂壇上開始了很多音樂形式上的Cross-over現象,即是將兩種不同的音樂形態的特質統合在一起。黑暗世界當然也有Cross-over,由於Gothic充滿神神怪怪的特質,不久後出現了新古典及中世紀等意境深邃的樂風。有些新古典及中世紀有著和Gothic很不同的幽雅意境,有些則充滿有如聖樂的嚴肅,其後這些樂風也就是Darkwave的基石。
不久,Darkwave裏可以找到很多和搖滾樂壇相對應的形式,如Dark Folk, Dark Progressive, Dark Metal。也有不小Dark Metal樂隊加入一些Symphony元素在其中,但只不過加入些古典樂器,在精神或音符上都找到半點symphony的氣氛。終於有些廠牌正視這個音樂趨向,1998年Hyperium推出一張精選專輯名為Classica II, a collection of dark symphonic metal,顧名思義專輯裏都是以交響手法表現黑暗情緒的音樂,碟裏的樂隊都是很有知名度的樂隊,包括 : Therion, Theatre of Tragedy, Tristania, Alastis等,不過可惜的是沒有樂隊能創製極具特色的Dark symphonic音樂。Therion可說是當中把Dark symphonic發揮較好的樂隊,樂隊以其的歌詠及重金屬特色表現神秘主義(Therion本身是紅龍教Red Dragon的教眾),但樂隊近期的三張大碟沒有什麼大進步。Dark Symphony這詞亦因為沒有具奠基性的作品而變得虛無。
終於,Lacrimosa的《Elodia》出現。《Elodia》是一張分三幕的搖滾歌劇,動用接近二百多位樂手,請來為星球大要配樂的London Symphony Ochestra,專程前往著名錄音室Abbey Road灌錄。由極具氣派全弦樂演奏的”Am Ende der Stille”開始,直到”Ich verlasse heut‘ Dein Herz”全曲是Progressive手法,”Dich zu toten fiel mir schwer”以管弦樂奏出的前奏表現愛殺高潮,跟著”Santus”一隻15分鐘長的作品,前半段以純古典的安魂曲式作引子,到中段Progressive Rock的引入,尾段則是交響樂與Dark Metal及Progressive Rock的完美結合,曲的內容就是悼念黑暗女神的安魂曲。Tilo Wolff苦心經營的故事也成為Dark Symphony的典堂之作,如果你一直只聽Gothic,你一定會慨嘆Gothic原來可以如此偉大壯觀,悲壯感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