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没有休止,演化從來不斷,人類繼而復始的追尋一切的意義。這即是信仰之本。這會否就是「普羅米修斯」的主旨?似乎又不是。列尼史葛的電影從不是以承載意義為主要。他的電影令人興奮震撼的,是內裡的緊迫的劇力、迢遠廣闊的視野、淩厲的動作、眩目的畫面、和容易理解又不至淺薄的深度。一個全能全方位的導演。
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給人類帶來第一把火種。文明從此繁衍。電影裡的今天,終於,以人類的文明與科技,足以讓他們駕著「普羅米修斯」來尋索生命之源。這跟冦比力克的「2001 太空漫遊」似有呼應。其實由電影的第一個畫面以至電影的整體都與「2001 太空漫遊」很有微妙的呼應和聯繫。然而「2001 太空漫遊」是以一種超空越世、編年史式的視野,來俯視人類的文明與宇宙的關係。「普羅米修斯」則是關於人類精神世界的一個終結性的開端。
除了「2001 太空漫遊」,「普羅米修斯」還有些地方與列尼史葛的前作有呼應。即刻可發現的就是 Michael Fassbender 所飾的機械人 David。不需要入場亦可知道 David 是呼應「Blade Runner」裡的 Replicant。同時也呼應了 「2001 太空漫遊」的超級電腦 HAL 。David 雖然是一個機械人角色,但心理的深度與複雜性,足以讓 Michael Fassbender 搶去了大半部份的電影(他的演技本來就無可挑剔,還要給他碰上了這個角色)。再來就是 Peter Weyland - Meredith 在最後才揭盅的父女情仇。這段父女關係加上 David 一 起來看,就即是「帝國驕雄 Gladiator」中 Marcus - Commodus - Maximus 的三角親仇妒嫉。(再數不出還有否其他的例子了,望有高人賜教。)
要說盡電影裡的一切,於本人以言是難度太高。倒不如只集中其兩個重要角色說一說。
之前提到 David 搶去了大半部份的電影。難怪的。David 之角色是有其讓「普羅米修斯」的意義變得完滿的功能。
莫論說其高強的學習能力,David 更有人類的感情。但是在他的創造者 Peter Weyland 口中,縱使他與人類從表面上無可分別,David 只是個没靈魂的個體。David 很是介意他的創造者這麼說。他一直都很自豪自己與人類如何之相似。甚至認為他跟本就比人類優勝。誓如,探索隊第一次出外踏足外星球時,有人揶揄他為何還要戴氧氣罩。David 只管說:「我的設計是為了讓人類感覺舒服。要是我不戴(氧氣罩)的話,便浪費了這個設計了!」對他來說那個罩不過是個裝飾品。他每個方面都比人類優勝,形成了自大自負的心理。電影其中一幕,在播影 Peter Weyland 所作的虛擬錄象歡迎致詞時,就可從 David 細微的臉部抽搐看出他是心底裡的暗暗不忿,他不忿他為何還有不足於人類的地方。
相對之下女主角 Dr. Shaw 的受注目度,就給 David 壓下去了。一來劇本裡對 David 的描寫著實豐富。二來 Dr. Shaw 這角色的設計似乎又給了不多的空間給演員發揮。絕對正面的角色就是最難突出的了。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就是若没有這兩個角色作對比,「普羅米修斯」就只能是一部一般的科幻驚慄片。Dr. Shaw 象徵人類那對創造主不移的信仰。但更重要是她選擇了相信創造主的旨意是至善的。因為這種堅持,到劇終她毅然踏上再没有回頭之路的探索之旅—探索創造主終極旨意之旅。於劇本中,花這麼多的筆墨描寫一個配角,最後這角色的作用原來是襯托比他還暗淡的主角,我視 David 這角色為一個偉大的技術性的犧牲。就是為了突出 Dr. Shaw 至終不言放棄的決心—即是暗喻信仰主的堅定決心。
=============================
「The trick, Potter, is not minding it hurts.」
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又帶來了文明。然而今天,人類最終以「普羅米修斯」來尋找他們的啟始之源。這免不了有一種暗示,即人類之能力已可與「神」並駕。
徒手滅熄火柴上的火苗,當然會有痛楚。成功的秘訣,往往不多不少的就是要直接的面對那痛楚。以此類比引申,人類要真的勝過他們的創造主,唯一的秘訣就是不要當那痛楚是什麼的一回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