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電影節影話/筆記 --- 潮拜莫斯科 Hipster

懷舊電影從不落時。三十年前的《油脂》於我這個三十歲臨界八十的後生眼中就仍然十分新鮮。同樣道理,《Hipster》的主調已佔了盡得人心的優勢。加上它的時代背境是四、五十年代的蘇聯,更令人趨之若慕。


那個共產主義風行全球的大時代,一切的思想、政治給主宰了他們的方向。就連衣著打扮都會給直接聯繫上意識形態的政治政確性。一正一反,一反又一正,在青年友儕之間蘊釀了一種 Hipster 文化。Hipster 於那些青年眼中充滿濃重的美國調子。那調子正正是代表了自由的象徵。但政治大勢籠罩一切的情況下,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敵視這種色彩斑爛的文化。作用與反作用力的互相推磨,更令青年擁戴 Hipster。也樂於給標籤為異類。


Hipster》的男主角初時一心想要追求跟他有一面之緣的女主角,努力掙錢改變自己而成為 Hipster。他本來是共青團的一員,不愔Hipster 的種種,更加不懂女生心思的攻防術。所以就算贏得 Hipster 的一眾的受落後,女主角依然固我,就是喜歡與人唱反調。幸然,男主角得到一位師父打救,不只教他何為 Hipster,也授他以御女之術。當然,男主角勇往直前,靠他刻苦練就的一手色士風就攻破了這野性的心。可惜時勢變遷,聚散有時,Hipster 一眾亦難久聚。當歷遍滄桑後,與舊日相知把酒言舊,男主角驚覺一切都變了。就連他的師父亦變得中產起來,他的女友也喝罵他的色士風是如何的嘈吵。男主角最後成了死忠死守 Hipster 的唯一人。說到底,電影裡的Hipster 是在宣揚自由,追尋自我,活出自我的大世概念。


Hipster》中青年男女追逐華衣麗飾,熱舞狂歌。但是在他們所身處的時代,他們只屬敢於表現自我的一小摄。那一張張的X 光膠唱片除了提示了資源的匱乏外,更重要是那種保守封閉的氣氛。總總於今人都是難以想像的。在電影中就見得到,不論走在街上、或是公車上,那些一般大眾都是一身灰縞,盡目皆是滄白無光的臉,難辨雄雌。對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莫論是否對兩性探索的一種鉗制,而是一種殘酷的對人性的壓制。全民一體化的衣著風格,就似是性慾與尋常物慾的封印,令不論男女都羞於言表愛意。戲中就此一角色,一共青團的領袖早就對男主角傾心戀慕,偷偷換上花裝才可釋放自己,表達愛念。


先不要批判 Hipster 一眾是否縱情聲色,而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封閉社會,Hipster 只是在扞衞自己的戀愛自由吧。這也自然成了追尋人性自由的象徵。


電影設定時空於這個封閉的世界,一突出了自由的主題,二緬懷舊日,三對政治來一個跨空越世的嘲笑。或許對俄羅斯的今天也有點影射。


特別要一提,電影中其中一幕發生在校園禮堂內的思想大批判,很有當年 Pink Floyd The Wall 的氣勢和氣氛。﹝當然啦,Pink Floyd 的威力是無可比擬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