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此文,汗顏。現在才發現有些資性料的東西不實。在下的英語程度低下,由此大部份關於音樂的知識都是從各處的中文網站得到。但這些網站的水準確實不是太高。還是要多參考英文網站,才發現有很樂隊的歷史給神化。要多習慣一下英語了。
為寫而寫,始終都是劣品。
--------------------------------------------------------------------------------
在一星期五的晚上,看過一套關於人類腦袋的電視節目。其中一節,一個六歲小童接受了一個手術。醫生把他的左邊腦袋切除。沒了半邊的腦袋之下,小童卻仍然生存。再看下去,原來小童自出世開始腦袋已經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壞。這些來自左邊腦袋的損壞導玫他自細有了癲癇。 原來癲癇發作時不一定是全身抽搐。記錄了小童在手術前情況的片段裡,監察儀從貼滿小童身上的電綫,取得到令普通人為之驚愕的訊息。他外表上在靜靜坐著,然而腦電波圖顯示出他的腦電波實際在狂亂地纏繞。在旁的醫生說:「你需然看見他坐著不動,但你永不能感受他腦裡面的混亂。」
這小童的不幸,令我想起Ian Curtis。那一時刻,我清楚知道Ian Curtis的痛苦,於很多人當中都從來沒有過感受過。Ian Curtis似乎不只是患了身體上的癲癇症,他的心理看來也像是患了那令人不敢直視的癲癇。他的心看得見自己身體的痛苦,親手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年青苦痛的Ian Curtis與Punk Rock的結果就是產生出Post Punk這個含意廣泛的詞語。 Punk Rock當道的時間,處處都是青年們在不自制地發洩的聲音。青年們“勇於”發洩,樂於發洩,這是因為他們暴露在有形有式的大潮流中。透過那些簡單的音符、渲嘩的姿態,他們可以很容易找得到他們的“安身”之處、彼此一般的知己。但誰來為Ian Curtis分享他的苦痛?那小孩表面正常內裡凌亂不堪的病例,恰恰正是用來形容Ian Curtis的絶妙詞語。試問誰可以單靠看著外表就能斷出小孩的癲癇?就算把痛苦以十倍爆發出來,相信沒有多少人可以感覺得到。可能就是這樣,Ian Curtis 選擇把這些種種都藏在內心。唯一能投射出他心理狀態的就是音樂與歌詞。Joy Division從來都沒有刻意的把Post Punk“創造”出來。蒼芒的音符只不過是來自一個孤者向自身探問時的聲音。不斷地向著內心收歛,最後理智也陷入癲癇狀態。
一個新音樂體系實在得來不易,當中可能涉及一個有血有肉的心路歷程。就如Ian Curtis徹底付出了自毁的經歷。我常覺得Ian不死的話,他可能變成一個勵志故事的主角。這樣的話,黑暗體系可能會變得失去意義。 Ian Curtis的死對黑暗體系的意義可能是十分重大。我常覺得若只有Joy Division而沒有Ian Curtis的死,黑暗體系的基業一定會倒塌下來。因為Curtis 的死表現了Joy Division作品的完滿。Curtis 投向內心的逐步式自毁令他的作品更加完美。由追逐自我到忘卻掉自我,潮流遺下了那群身無所處的樂迷。他們會否再次感受得到Ian Curtis的呼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